零点小说网

零点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隆万盛世 > 正文 1074地大物博?

正文 1074地大物博?(第2页/共2页)

sp;为此,他专门找到谭纶,让他书写了这份公文,快马加鞭送到浙江俞大猷手中。

此时俞大猷虽未理解含义,但也发觉有点不对。

不过面对手里这份紧急公文,他还是要有所动作的。

一个多时辰后,邓子龙被从海边水寨叫回,进了水师提督衙门。

“末将拜见提督大人。”

俞大猷已经在大堂等候,邓子龙进入大堂就向他行礼。

“起来,这份文书你看看。”

俞大猷把兵部送来的紧急公文递到邓子龙面前,让他自己看。

虽然不明所以,但邓子龙还是接过来,快速浏览一遍。

现在的明朝将官,还真没几个目不识丁之人,几乎都读过书,甚至有些人还是有功名在身。

所以不管是书写还是阅读公文,丝毫没有障碍。

看完公文,邓子龙就皱眉问道:“大人,这堵截是何意?难道不让林凤回到大明,继续为祸沿海?”

“应该是这个意思,就是奇怪,兵部文书为什么会这么行文,而不是让我们集结大军围剿他们。”

俞大猷疑惑说道。

片刻后,俞大猷就收起先前的表情,正色对邓子龙道:“叫你来,一是让你看看这份公文,还有就是尽快准备,率兵出海巡防,若是发现林凤踪迹,立即拦截驱逐。”

“大人,现在才下这样的命令,是不是”

邓子龙想说是不是晚了,可终究没有说出口。

而俞大猷先前已经考虑过此事了蹊跷了,谭纶不是不懂兵事的人,他不会下这样的命令。

让明军出海巡防,肯定有其他意思在其中,而最关键的就是“堵截”二字。

摆摆手,俞大猷说道:“不管早晚,既然军令下来就要执行。

若是在海上发现林凤踪迹,理解拦截,不准他们返回我大明沿海。

巡防时多多关注那几处海岛”

俞大猷吩咐的,自然就是几处紧要之地,长期被倭寇盘踞的区域。

既有连接大陆的半岛,也有孤立于海外的岛礁,倭寇长期经营,已经对附近水道熟悉无比,应对大明官军围剿已经是得心应手。

“若是发现踪迹,切记不要彻底封锁围剿,而是要把他们驱逐到海上,追赶他们南逃。”

虽然不明白魏广德的打算,但俞大猷毕竟做了多年的武将,和兵部打交道短时间也不短,倒是把京城的意思揣摩的七七八八。

“撵他们去南洋,祸害夷人?”

邓子龙倒是没想太多,只是感觉手里这道军令有点蹊跷,再听到俞大猷的命令,做出了这样的猜测。

“或许是吧。”

俞大猷只是说了句,随后就挥挥手,让邓子龙下去准备。

水师出海,自然不是说走就走,还要往战船上运送淡水和食物,以及军火。

现在的大明水师,已经不再是过去靠冷兵器作战的军队。

俞大猷参考了解到的,夷人的海上作战经验,结合自身的情况,发展出水师新的战法。

其实,所谓新战法,更多还是效仿西式海战经验,开始尝试大炮对轰的作战模式。

当然,明军原来习惯的如火船攻击,撞船和接舷战等,依旧没有落下。

只是现在的接舷战,对上海盗还好,凭借福船高大的船身,可以压制甲板上的敌人,使接舷战明军能占尽先机。

可是现在夷人的海船船身也不低,福船的优势已经几乎荡然无存,撞角攻击对方船只也不可行,只剩下火船这一个对敌之法。

但是在密集炮火打击下,火船其实也很难靠近。

大明水师,也是被逼着进行变革。

再不变革,就真的赶不上形势了。

邓子龙离开,返回水寨准备去了,俞大猷还坐在那里发呆,思考着京城这道命令的意思。

差不多两天时间,水师那边终于传来消息,出海准备接近完成。

虽然水师官兵心里骂娘,都临近年底了,谁还想着出海转悠,都想在岸上安静的过年。

可是军令如山,即便再不愿意出去,命令来了,也得执行。

快速从武库和地方官府府库中调集所需之物,在最后一批物资装船的时候,邓子龙就派人把消息传给了提督府的俞大猷。

“大人,京城魏阁老的信使来了,说有紧要书信要亲手交给你。”

俞大猷正在准备,打算马上去水寨登船出海,亲兵进屋来小声禀报道。

听到有魏广德的书信,俞大猷立马明白,肯定和兵部拿到公文有关。

八百里加急,也只有兵部才能使用。

等见了魏府信使,拿到魏广德的书信看过后,俞大猷才算明白魏广德的盘算。

出了提督府,前往水寨的路上,俞大猷就有些愁眉不展。

魏广德的命令,有些不好执行啊,林凤可未必会乖乖听话往吕宋跑。

不管怎么说,他都刚得罪了马尼拉的夷人,还往吕宋跑,那不是往枪口上撞吗?

至于吕宋岛,俞大猷虽然没有去过,可也听商人们说过,那里貌似没什么值得说叨的东西。

之所以吕宋发展不起来,根本原因还就是因为那里缺乏特产,甚至矿产也是多年后才被发掘出来。

因为地方太穷,所以没人对那里感兴趣,这也是吕宋到现在还维持着较原始的部族统治状态,没有形成国家的原因。

不过因为地理的原因,那里的土地要是搞种植,其实还是不错的。

但俞大猷可不会相信魏广德是看中了那里的土地,难道大明还缺这么点土地种粮食?

只能说,汉人因为“地大物博”这四个字,就关闭了对外的野心。

也因为周边就没个像样的对手,所以也渐渐闭上了看向外面的眼睛。

中国真的资源很多,什么都不缺吗?

看看后世,每年从海外进口海量的物资其实就可知,我们其实很缺资源的。

只不过古代的小农模式,限制了民众的消费量,所以能够在封闭的情况下,实现内循环,而不依靠外部。

当模式变化了,才发现原来我的的资源如此贫乏。

不过,这都不是现在的明人能意识到的,只能靠外力影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