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亮着灯。
院子里三三两两围满了村子里的村民。
他们大多聚集在一起,也没有大声谈话,只是围在一起小声的交流。
年迈的老人抽着旱烟,眼神时不时的看一眼堂屋的方向,目光中带着感伤。
见箫逸走进院子,他们也没有说话,只是对着他点点头。
毕竟都是一些当时参加了婚礼的老人,对箫逸也不陌生。
客厅里正南方,摆着一张床,床尾对着堂屋正门的方向,床头对着请神像。
外婆双目紧闭躺在床上,衣服已经被村里的妇人换上了新的。
三五个妇人坐在屋子里。
学姐趴在外婆的床头,双目通红,脸颊上满是泪痕。
听见推门声,那些妇人看了过来随后小声道。
“是小箫回来了……”
仅此一句,姜清漪转头过来,那白皙的俏脸上再次忍不住落下泪来。
箫逸走上前,学姐也没有说话只是趴在他的怀里再次放声痛哭起来。
而那些妇人也大多双目泛着泪花,偏过头去,用袖子暗暗的抹着眼眶。
………
通过询问,箫逸也大致知道了事情的经过。
起因是早上外婆并没有出现在村子里溜达。
像她们这些老人,睡眠基本都很浅,几乎天没亮都会起床。
而外婆的习惯就是吃完早饭在村子里带着小黄溜达一圈,串串门。
村子里娱乐活动匮乏,串门访客几乎就是全部的活动了,要么就去村头的老槐树下看看别人下棋。
可是到了上午九点左右,才有细心的村民们发现外婆好像一直没有出现,屋子里也没有生火做饭的烟火气升起。
她们心中咯噔一跳,知道怕是出了什么事了。
然后她们来到外婆的屋子,这才发现外婆还没起床,呼吸断断续续,仿佛随时会咽了气一样。
这个画面她们太熟悉不过了。
毕竟村子里每年都会有好几个老伙计就这样离开。
于是乎,一招呼,家家户户也顾不得忙碌了,几个妇人急忙请来附近的医生。
医生看了之后也只是摇头。
众人知道,这是大限将至了,人力并不可为。
然后又有人问,要不要送到医院,那医生细想了一下,再次摇头,轻叹道。
“这不是生病的原因……”
“目前她还有一些意识,不过最近的医院都在百里之外,镇子上的诊所送过去也没有意义,反而可能在颠簸的途中就……”
听到这里,村民们哪里还不明白。
到了中午时分,外婆终于醒来,不过全身没有力气,开口说话也只是微乎其微的声音。
妇人们喂了一些粥食强忍着心里的酸楚附在她的耳边小声询问还有没有什么需要交代的事。
外婆倒是没有什么悲天悯人的情绪,反而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只是轻轻喊了一声学姐的名字。
妇人们知道,外婆这是想在离开之前再见一面自己的孙女。
于是乎有手机的村民立马给姜清漪拨去了电话。
收到消息的学姐自然是第一时间赶了回来。
只不过等她到家,外婆已经彻底的陷入了昏迷,学姐也没有来得及和她说上一句话。
有经验的老人知道,外婆离开差不多就在今夜。
所以村子里的村民也不敢这个时候去睡觉,围在院子里就等着那一刻的来临。
按照风俗来说。
人死后床前是不能没有人的。
需要有人,而且需要大声的说话,哭声,喊声,这才预示着走的时候不冷清,有很多人为她送行。
………
凌晨三点。
村子外漆黑一片,山川寂静,树影在夜风里婆娑摇曳。
村子里家家户户亮着灯光,照亮了每家门前的道路。
不时还有隔壁村子的老人佝偻着身子在老伴的搀扶下来到外婆的屋子。
他们脸上带着悲色,缄默,痛楚。
………
学姐早就已经哭干了泪水。
从箫逸进门的那一刻起,她就没有说过话,也没有询问箫逸为何赶了回来。
只是呆呆的跪坐在外婆的床前,眼眸仔细的端详着外婆的面容。
小黄也没有了往日的欢腾劲儿,耸拉着脑袋趴在学姐的脚下,时不时的伸出舌头舔一舔她的脚面。
动物都是通灵的。
更别说外婆养了小黄这么多年,有些事他可能比人类更加知晓。
床前的人来了一波又一波,不过他们都没有哭,因为也还没有到哭泣的时候,她们只是脸上带着苦色在床前静站一会,默默念叨了几句只有自己和外婆才能听得见的话。
屋里的气氛实在是压抑,一度让箫逸喘不过气来。
他把自己的外套披在学姐的肩上走出屋子。
院子里摆了几个桌子,一群老人正坐在周围,小声的商量着后事的操办。
见箫逸走出屋子,有老人对着他招了招手,箫逸见状走了过去。
“小箫啊,既然你回来了,而且你也是男人,文月后事的操办你也应该搭把手,毕竟你也是文月家里唯一的男人了。”
“本来我们几个老伙计商量了一下,把文月的后事大办特办,举办的热热闹闹的,把镇上唱戏的队伍也拉过来,不过还是想听一听你和清儿的意见。”
闻言,箫逸沉默了一会。
少顷,他才认真道。
“简单一些吧,外婆年轻时候就生性淡泊,她走之后估计也不愿意让很多人因为她的事忙前忙后。”
丧事喜办是老一辈人的传统。
更何况外婆在这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大善人,不言桃李满天,从她手上学了知识走出大山的孩子不计其数。
她把一辈子的青春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却从不拿乡亲们的一针一线,毕竟那时候村子贫瘠,很多人家里都揭不开锅,更别提送孩子去学知识了。
那个时候讲究干农活,古板的思想作祟很多人觉得读没用的书还不如多干点活有用。
都是外婆一家一家劝说她们把孩子送到学堂,并且免去了学费,还经常照顾学生的伙食。
就这样,才给这个贫苦的村子造就出来了很多读书人,从而通过知识顺利的走出大山。
听了箫逸这话,有老人点点头表示默许,同样也有人表达了反对意见。
“文月活着的时候就没有享受过,走的时候难不成就这样安安静静,不声不响么?”
轻叹一声,箫逸开口道。
“安静一点不好么?”
“有这么多人为外婆送行已经很好了,况且,清漪估计也是不愿意的。
恰此时,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