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案几边,想不到前一刻还满满的碗碟,就只剩下残羹冷炙了,那心情真是说不出的气恼和遗憾,还有些莫名其妙的不甘心。
郁闷之余,重重的疑团也令人难以放下。
汇总了各种说法,看来抢在他们之前的只有一个人,那是个什么人?难道说,真的有什么天神?好吧,但愿真的是天神,这个解释让他们稍微好受一点。
山路上满是军士,走到大路边又看到很多马车,等待着装运搬下山的各种东西,还有那几个气若游丝的苦力。
珞典向带队的统领交代了几句,让他们好生照顾伤者,想了想,也没什么可以做的事了,他回头看了一眼阳光下树木摇曳的山林,任马缓行,向凤羽镇而去。
他们还得去安排酋长赵宗绪,让他尽快抓捕赵十三和李五郎,以及那间酒肆的店家,把匪徒销赃的渠道和相关人员都挖出来,杜绝后患。
刚过了凤羽河,身后飞驰而来两骑,冲在前面的是野松派来率队的都尉段济。
来到近前,段济翻身下马禀报道:“世子殿下,在一具尸体的身上,发现了石和诏的王宫信令,应该怎么处理才妥当,请殿下示下。”
珞典不由得望了望诚禹,两人交换了一个惊讶的眼神。
各诏的王宫大都采用类似的统管办法,宫内人员出入王宫时,需要核准身份腰牌和要办理事务的令符;宫外的人出入王宫可以没有令符,但需要验明腰牌;如果是为宫里处理秘密事务的人员,则不需要腰牌,只要有一个特制的信令即可。
持有这个信令的人,能差遣宫门守卫和内侍为其传信,可以紧急调动少量的军士,特殊情况下,甚至可以要求诏内各部酋长配合办理一些事务。
因此,这个信令非常重要,持有者必然随身携带,片刻不敢离身。
死在匪巢的人身上居然有石和诏的王宫信令,这简直不知道应该如何推断。这人是石和诏的什么人?是被抓进山的?还是与匪徒有什么关联?
珞典想了想问:“除了信令,还查到什么线索没有?”
“此人的腰上还缠着一个包袱,装了很多的金锭,其他就没有什么发现了。”
珞典再次看向诚禹,他很想征求一下诚禹的意见,听听他的分析,问问他应该怎么处理,但是周围都是自己的军士,这样做不太合适,他只能道:“那就尽快把尸体送去石和诏,并且说明情况。”
说完后,他看到诚禹微不可查地点了点头。
段济应诺,想了想又问:“是要照实说吗?”
“对,如实说明,在牙姜的匪巢里发现几人的尸体,没有绑缚,刀剑在侧,死因不明。”珞典顿了顿又补充道,“另外,这是何人?为何会来到清水朗山?也请石和诏查明后知会与我。”
段济行礼答应着,上马离去了。
诚禹沉吟片刻道:“这件事确实奇怪。说到石和诏,我似乎有点印象,这人我们应该见过,迎春宴那晚,好像就是他到别宫接走的施皮烈,但是他怎么会跑到这里来呢?难道与私盐有关?但愿是他私下而为,不要将石和诏牵扯其中。”
珞典轻叹一声:“是啊,石和诏虽然只是一个城邦小国,但地处要道,能够相安无事最好。”
在同一片区域的各诏之间,彼此相安无事当然最好,只是这个愿望并不容易实现,各种利益纷争从来终止不了。
此时的珞典和诚禹料想不到,这个小小的城邦诏国,未来将会翻起怎样的巨浪。
还没有进到到镇子里,酋长赵宗绪就亲自迎了出来,热情地接珞典和诚禹去他的府邸,这一整天杂乱的事情让他焦头烂额,很多问题需要请示珞典。
诚禹与赵宗绪相互见礼,寒暄了几句后却直言告辞了,他不习惯那些公务场合,更何况涉及到邓赕诏的内部事务,他在场也不妥当。
珞典也没有挽留,两人简单地相□□了点头,便分头而去。
诚禹来到他们之前住过的那间客栈,店家有些意外,却也没把镇外突然增多的军士与这位少年联系起来,还是照旧安排他住进原先那间客房。
诚禹独自在前厅胡乱吃了点东西,又跟店家烤着火瞎聊了一通,才回到房间。
火盆冷冷的,木炭燃起来了好一阵子,屋子里都没有暖意。两个房间似乎显得太空洞,诚禹拖了毡子到火盆边上,裹着斗篷躺下来。
隔壁住进了客人,好像是几个商人,高高低低地说话到半夜。诚禹感觉疲惫不堪,却翻来覆去很难睡着。
第二天一早,珞典派了人来,传信说自己要去清水朗山另一侧的西坡井,问诚禹要不要同行。
诚禹想了想,回复来人道:“请转告世子殿下,我还有些事情,这就打算走了,就……就后会有期吧。”
珞典也熬了一夜,与段济和赵宗绪一起整理了各方呈上的汇报,询问了各种细节,将搬下山的盐块品质及数量等情况、匪徒的数量和死亡情况、以及盗接卤水的情况等,一一汇总成文,及时派人报到邓川城,之后打算由赵宗绪陪同,亲自前往西坡井去看一看。
直到临出发前,他才终于抽出空来,派了人去找诚禹,等了一阵却不见人来,只得先行动身了。
缓缓出了镇子,回头向后张望过几次,那传信的侍卫才打马奔来,回禀说诚禹有事要走了,却说不清他的事是在大厘城、垅玗图诚,还是其他什么地方,他要走,是走去哪里?
再问那名侍卫,诚禹还说了什么没有,就只得了一句后会有期。
珞典听罢良久不语,有点悻悻然,想到近期可以去看望通觉大师,才吐出口气,催马飞驰向前。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