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54年,也是周惠王二十三年;鲁僖公六年;秦穆公六年;齐桓公三十二年;晋献公二十三年。
这一年九州大地上的国际形势可谓是纷繁复杂,春秋四小强皆有所动作。
齐国率诸侯联军伐郑,挽回了自己的霸主威信;晋国假道灭虢又顺势灭虞,疆域日广,更成功打通上洛之路;楚国不甘寂寞,再次兵出中原,这一次还得到了周王室的认可;秦国搜刮各国人才,进行移风易俗地改革,积极向中原诸侯看齐。
同时,近畿附近的邘国重新复国,囊括郑国北地数邑之地,不仅得到了齐、卫等诸侯的承认,还取得了王室的册封,也可算作一件天下瞩目的大事之一。
冬季,齐、楚各自罢兵归国,许国、郑国之围看似自解,然而这只是楚国的虚晃一枪。眼见着诸侯联军相继解散归国,楚国却又集合兵势再次攻打许国。
齐国有心要救,然而这时诸侯联军已经解散,再次集结势必民怨不小,而且时间上也来不及,几国军队的集结远比楚国集结一国之军要麻烦许多。
而齐国虽能集结本国的军队,但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路途之遥想相救而不及。
重立国本的邘国自也受到了许国的求援,然而郑国没有了诸侯联军的压力,如今正再次陈兵邘国边境呢,于正也是自顾不暇,除了能派个使者安慰一下许君,实在抽调不出兵马去施以援手。
到头来,许国看似盟友不少,最终却还是得独自面对楚国的强大兵峰。
以强攻弱,楚国自是节节胜利,许国却是不断退守,眼见亡国在即,似乎要在齐国援兵到来之前将要二次亡国了。
没办法,许国君臣们商议了一番,最后哭丧着脸想出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主动出降。
联系了关系尚可的蔡国的蔡侯代为引见,由他带领着许国的君臣上下,去到武城求见楚君(楚成王),以此来保全许国的社稷。
蔡侯特别交待,这代楚王非常虚荣,虽只是子爵,却每每自比周王室,所以若是能满足他的好大喜功,那许国也许就有可能得到宽大处理。
因而此次出降仪式完全是按照最屈辱的礼节来的:许君需要两手反绑,嘴里衔着壁玉,许国大夫们则穿着孝服,士人们抬着棺材,一起齐刷刷地跪倒在楚君面前,痛哭流涕着请求楚君的宽恕。
许国君臣无不感受到了此生最大的屈辱,但是为了祖宗基业、家国社稷,他们又只能生生忍受此辱,打碎牙齿也只能往肚里咽,因而这痛哭之声倒是真真切切。
“下邦小国,无礼大国,惹来征伐,还请楚王宽恕!”许君带领着臣子们跪地俯首,以额磕地,口称“楚王”而不是“楚君”或者“楚子”。
果然,这番仪式感十足的诸侯来降名场面,另楚成王的面上十分有光,看着面前跪倒求饶的许国君臣,他的心情立时明朗了许多。
更有早已被塞了大量好处的楚国大夫逢伯,在一旁讲解道:“启禀大王,当年周武王灭商,微子启就是这样自缚双手,衔玉出降的。不想今日能在我楚国重见此景,可见大王的文治武功不亚先王啊。”
楚成王听此言语,感觉自己的成就不仅直追楚国“文王”、“武王”两代先君,甚至觉得连周朝的周武王也是可以比拟下的。
再看下首拜服的许国众人,便也顺眼了许多,对着左右言道:“这许国虽不大,倒是个知礼之国。”
又问识出此礼的逢伯道:“既如此,孤该如何处理这许国啊。”
逢伯收钱办事,借机为许国说项道:“这许国不同于一般的国家,却是个刚烈之国。昔年郑国灭亡许国,不过十数年,许穆公重又复兴其国。大王今能使许国主动来降,足可见大王威望之著,我楚国兵势之盛。
然若要趁此吞并许国,只怕会得不偿失。”
逢伯话锋一转:“一来,许国紧邻郑国,若吞许,郑国则难免会有疑心。如今郑国国内亲楚亲齐两派正争执不下,若是因为此事使得郑国重归齐国阵营,于我国而言未免得不偿失。”
楚王连连点头,郑国比之许国自然是更值得争取的对象。
“二来,许国能从郑国复国,可见其民多心向许室,许国社稷未到断绝之时,若是强取,只怕到时许地的叛乱不止,反倒牵扯我国军力。
三来,若我国能善待许国,其它中原诸侯以此为例,或许也能接受我楚国成为霸主。”
“不错,大夫此言在理。”楚成王全部认同下来,言道:“齐国等诸侯总以我楚国为蛮夷,今日孤便让他们看看,孤也能学一回周武王,善待中原诸侯。”
于是,在逢伯的指导下,楚成王按照旧礼,接受了许君所衔之玉,以示愿意接受投降。然后命许国士大夫们除去丧服、烧去棺木,再请巫祝为他们扫除晦气。
之后更大摆筵席,以高规格的礼遇宴请了许国君臣。在一番“不逊周武”的马屁声中,楚王更是放归了许国君臣,撤回了军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