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小说网

零点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三国之谋伐 > 正文 第一百二十九章 造像留碑

正文 第一百二十九章 造像留碑(第2页/共2页)

技东西其实发明时间都很早,比如在电力被发明出来之后,火力发电站于40年后就已经实现,水力发电站则在47年后。

电灯、电风扇,甚至空调都只是在电力发明出来的70年后出现,科技有的时候就像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之后就没什么新奇。

街道上每过二十步就有一盏路灯,水泥柱子上的电线与下方穿梭的汉代民居和来来往往的无数百姓交织在一起,映照出一股别样而又奇特的风景。

众人漫步在万年县的大街上,沮授的目光颇为深邃,也同样充满了回忆。

关羽摸着已经灰色发白的胡须轻笑道:“公与,我记得这座县城,就是当年由你规划的吧。”

“是啊,十多年过去,没想到它发展得这么快。”

沮授感叹道。

刘备看着街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群,无数与中原百姓样貌不同的西域人穿梭期间,笑着说道:“西都能有今日的繁华,公与功不可没呀。”

沮授笑道:“这都是因为云长和翼德平定了西域,不然的话商人们也不会来长安,亦不会给长安带来今日辉煌。”

几个人踏入一处里坊,门口的兵丁正在检查路过行人的身份证,确定无误之后才能放行离去。

因为刘备来长安之后,官府就开始搞严查和宵禁,原本就不错的治安再次直线上升,监牢里抓了不少平日为非作歹的人,这几个月来连一起偷盗事件都没有,可谓是结绳之治。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民众出行困难,比如每天要排很久的队才能进出里坊。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即便是刘备也没有因此责怪地方官吏。

几个人照常用伪造的身份证蒙混过关,说起来有趣,大汉的君主和最高级别的几个臣子居然用伪造身份证来探察民情,也是奇事。

但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一味地坐在朝堂上听官员的报告,很有可能遭到蒙蔽。

因此高级官员私访、调研已经成为了常态。

众人顺利进了里坊当中,坊内人流如梭,秩序井然,街道也非常干净,来来往往的商人、百姓以及巡逻的门下督盗贼,也就是地方尉院下辖的巡警都沿街行走。

长安城的规划已经很有先见之明,万年县东面是集市,西面是马市。西域来的商人多有马队,少则数百匹马或者骆驼,多则成千上万。

如果把马匹骆驼都牵到集市来,肯定会造成影响。因此县的西面放马,东面当集市,每日用车辆和力工进行搬运。

这个举措不仅让长安城的城市面貌非常干净,同时也给了城市里的劳工更多的工作岗位和机会。

一路走来,刘备十分满意,对沮授说道:“公与,这也是你筹划的一部分?”

沮授笑道:“当初建的时候确实有考虑过,不过也是子归提醒,说将来要把西域收回来,丝绸之路不能断绝,我才这么想的。”

“善。”

刘备抚须笑了笑,在城里四处乱转悠了几圈。

张飞注意到前面有西域酒楼,看到门口露着肚皮跳舞的胡姬眼睛都直了,说道:“这是不是有伤风化啊。”

陈暮笑道:“各地自有各地的民俗风情,大汉广纳海川,自然也就应该容纳民族习俗,若是强行逼迫他们必须接受大汉自己的民风,岂不是与强盗何异?”

张飞连忙道:“那我们去体验体验西域民风吧。”

刘备翻着白眼道:“行了三弟,都要年近六十的人了,岂能为老不尊?那些小姑子都能当你孙女了,咱们去普通酒楼吃个饭就行。”

张飞依依不舍地被关羽拉走,其实他倒不是对女孩感兴趣,他是闻到了胡楼里的葡萄美酒的香味。

几人挑了家酒楼,门口的小二迎几人进去,正是饭点,楼里菜香飘溢。

花生和大豆在北方已经广泛种植,花生油和豆油榨取技术也是非常成熟,油类作为炒菜必需品加入汉人食谱之后,各类菜肴就已经传遍大江南北。

长安作为西都,通过航运运输能得到大量的食材原料,酒楼有各种菜式,辣的不辣的,麻的不麻的,香的鲜的什么都有。

一进门,店门口头发花白的掌柜就笑脸相迎道:“几位客观,一楼和二楼大厅满了,三楼还有雅座。”

“那就上三楼吧。”

刘备点点头,走在最前面。

掌柜正准备让小二带他们上去,目光在沮授脸上扫过,顿时愣了一下,然后连忙从柜台里出来,向沮授拱手道:“莫不是沮阁老?”

沮授颇为纳闷,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暴露的,便摆摆手道:“掌柜认错人了。”

“哎呀,真的是阁老。”

熟料他不说话还好,一说话老掌柜顿时老泪纵横,磕头要跪。

众人一时不解,身边有随从连忙上去把他搀扶住。

沮授无奈道:“你是如何认出我来?”

老掌柜擦了擦眼泪道:“二十三年前,马腾溃兵袭扰长安,秦国公派人将那些溃兵打败,阁老召集我等无家可归的百姓,帮助我们建立村庄,开垦田地,当时小人就是在阁老的帮助下,重建了家园,阁老的英容相貌,小人常记于心。”

“是沮阁老。”

“阁老听说陪伴天子巡视关中,他在这里岂不是?”

“大家看那位,是镇守关中多年的关将军呀。”

酒楼内的骚乱很快影响到了整个大堂,原本数十桌热闹非凡的酒楼里瞬间变得鸦雀无声,众人一个个窃窃私语。

此时他们才注意到在那一行人身后,跟着大量随从,显然不是一般的人来酒楼吃饭。

“陛下,是陛下!”

人群当中忽然有一个耄耋老人站起身,这位老人今日过小寿,没有摆宴,家人就带着他来酒楼吃个饭。

哪料到他眼睛忽然瞪直,颤颤巍巍站起身,跪地磕头道:“草民谢陛下救命之恩,当年董卓肆掠关中,若非陛下,我全家老小死无葬身之地了。”

“参见陛下。”

一时间满堂的吃饭百姓确定了刘备在其中,也是纷纷起身行礼,就连半堂的胡商,也是有样学样,跟着大汉百姓叩见皇帝。

大家倒没有磕头,只是鞠躬拱手礼。

之前酒店掌柜和耄耋老人磕头是因为救命大恩,唯顿首以拜。

刘备无奈道:“得,这饭也吃不成了,回宫吧。”

说着又向众人摆摆手:“诸位免礼。”

门外的许褚立即走进来,高声道:“陛下微服私访,大家不要惊诧。”

几个人便离开了酒楼,掌柜虽然挽留,但因怕惊扰百姓而不得不离开,就连今日私访也只能告一段落。

出来之后,走到大街上,果然动静闹得不小。周围百姓纷纷前来围攻,多有行礼者,甚至磕头感谢刘备沮授关羽等人救命之恩也不在少数。

三人对关中百姓多有恩惠,刘备早年讨董之时救了很多人,关羽沮授坐镇关中时,关中可谓是民不聊生,是关羽打跑了贼寇,经过沮授十多年治理,才有了今日这片崭新的面貌。

可以说他们对关中百姓树恩深厚,令人铭记于心。

回到皇宫当中,几个人站在章城门的城楼上俯瞰着远处万年县占地连绵数十里的城市,沮授向刘备告罪道:“陛下,是臣扰了陛下雅兴。”

“哈哈哈哈。”

刘备大笑道:“有百姓记得公与恩情,就说明公与治理关中做得很好,我岂能怪责公与?”

沮授只觉得幸盛,感激涕零道:“能为陛下效力,臣三生有幸矣。”

刘备环视众人,认真道:“这大汉今日之兴盛,亦有诸位之功劳呀,青史一笔,千秋万代,自当铭记。”

闻讯赶来的京兆尹在旁边已经听了好一会儿了,忍不住说道:“陛下,臣有奏。”

“说。”

“关中百姓多念陛下秦国公及阁老恩情,多次请愿希望能在城中凋塑造像,以留碑纪念。”

“准奏了。”

刘备点点头,这是关中百姓对他们的认可,岂能不要?

“陛下不可。”

沮授顿时受宠若惊,连连推辞。

要知道当时公卿留碑往往都是死后才有,乃是莫大的殊荣。而生前留碑,只有特别大的功劳才会出现。

比如西汉时期霍去病封狼居胥,东汉窦宪燕然勒石,还有汉武帝和光武帝泰山封禅,才会以碑文的形势记载,以名垂千古。

而沮授自认为仅仅只是治理关中的功劳,而无霍去病窦宪远征塞北之功,就连兵出漠北的张辽都没有这样的功勋,他何德何能可以生前留碑?

刘备认真地看着他说道:“公与之功勋,自当享之。何况此乃百姓之愿,公与难道要违背关中百姓之意吗?”

“陛下......”

沮授只觉得心潮澎湃,双眼泪流满面,鼻子居然流出血来,激动磕头道:“臣生生世世,愿万死以报陛下之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