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时代,名声对于女人可是很重要的。林家费这么多周折,宁肯把个娇惯的小姐放到孤岛上,也真是煞费苦心,颇为狠心了。
“明日就成亲了,你还不好好准备?”林天生翻阅着郭大靖的生意经,觉得通过这些办法从倭人手中赚钱,不如镜子更暴利。
明朝出口的大宗商品是生丝、丝绸、瓷器,次一级的有铜钱、书籍、药材、棉布和蔗糖,茶叶成为大宗商品则是在清朝之后。
明朝时,倭国商业已较发达,货币需求量很大,但“倭不自铸,但用中国古钱而已”。
所以,明朝铜钱出口最多的便是倭国。但自万历中期之后,倭国开始自铸,走私铜钱的利润已经大为减少。
再比如生丝和瓷器,林家倒是想扩大规模,但在国内收购也是在与其他海商的代理人竞争,并不是那么容易采购到足够的数量。
同样,书籍、药材等商货,林家也采购了一些,但与生丝瓷器相比,数量和利润差别很大。
如果不是手中握有银镜的货源,并且能走北方海路航线,林家想与倭国开展商贸,并不是那么容易。
但对于郭大靖来说,只是银镜显然过于单一,趁着打开与倭国的商贸渠道,多几种赚钱的商货品种,也是着眼于长远。
比银镜制造还简单的肥皂,早就被郭大靖在空间内试验成功。
原料很简单,有鲸油,有石灰,有盐,只是在批量生产和销售,以及利润上,不如银镜更暴利,便暂时搁置。
现在,郭大靖准备建起工坊,专门生产制造,并主要出口到倭国。不是爱洗澡嘛,可劲儿地洗吧!
“这是试销品,如果倭国人觉得好,再订货不迟。”郭大靖指着桌上的十几块香皂,对林天生说道:“对倭国的情况也不是很了解,先送去些样品,试试水。”
郭大靖起身,出去搬了一箱瓷器进来,展示给林天生看。
林天生倒是挺懂行,看过之后便说道:“山东淄博的瓷器,虽不及景德镇,却也算是很好的了。”
就现在的大明陶瓷业,景德镇第一,名气海内外皆知。但潮州、德化、磁县等地,以及北方的淄博、唐山,也盛产陶瓷,品质也是极好的。
辽东离山东最近,郭大靖要做陶瓷,自然在山东选择瓷窑,淄博便是首选。
而在宋代就被人们称为“瓷都”的淄博不仅遍地瓷炉,陶瓷产品丰富,“两点瓷”,也称“油点瓷”或“天目釉”等历来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的稀有瓷种。
但郭大靖卖的可不是瓷器,而是情怀,专为朝鲜、倭国等被汉文化熏陶得极深的国家所制。
要知道,瓷器是仅次于生丝的出口倭国的大宗商品。倭人经常委托华商大批订制特定花色品种的陶瓷,通常是具有日本风味的茶具和日用品。
藤野正就是倭人,他当然知道什么是日本风味,郭大靖便请教过,在淄博瓷窑订制了一批瓷器,多是茶道的各种用具,还有一些瓷盘。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林天生拿起个茶碗,看着上面的诗句,笑着颌首,“不错,正当饮茶之用。”
狭义的茶道具则仅仅是指凉炉、茶碗、茶杯、茶壶、茶釜、茶勺、茶入(茶瓶),甚至有人将茶碗本身称为茶道具。
可要宽泛一些的话,装饰壁龛的用具、有关炭的礼法的用具等等,都可包括在内。比如茶席用具的挂轴、花瓶,炭礼法用具的茶炉、灰器、炭斗等等。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林天生盯着个大花瓶,品味着上面的诗句,连连点头,赞道:“好,好诗,可惜不完整。”
转头看着郭大靖,林天生猜测着问道:“三弟,你是故意为之吧?”
郭大靖呵呵一笑,也不作正面回答,说道:“倭人若是喜欢,自可大量订购。兄长若是喜欢,自管拿去家用。”
倭国的茶道很繁琐,也很讲究,不光有点茶、煮茶、冲茶、献茶,客人还会对各种茶具进行鉴赏,赞美一番。
所以,茶具或精美,或雅致,或造型奇特博人眼球,就显得很是重要。
对于中华的诗词,东亚的朝鲜和倭国浸淫很深,可不象西夷那般鸭子听雷。
郭大靖在这些陶瓷器具上的诗词,不仅有流传千古的名句,更有还未出现于世的绝妙好词。
不仅有好词,配的图景也好,或是小桥流水人家,或是淡彩山水风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林天生虽然学问不算高,但这几句词却似乎产生了共鸣,轻轻呢喃,似乎感慨良多。
郭大靖呵呵一笑,说道:“二哥,你看这词在江南烟花之地,可受欢迎否?”
林天生愣了一下,细细品味,不由得点头道:“很称景,风尘女子应会喜爱。”
自己这位二哥,还是文化水平低了。
郭大靖暗自摇了摇头,也不取笑,说道:“词为半阙,想要完整,便等日后购买瓷器再说吧!”
林天生哈哈一笑,说道:“兄弟这是欲擒故纵,想必再要购买,这价格也就大不相同了吧?”
郭大靖拿出账册,给林天生看他从瓷窑定制的价格,加上运费等等,再加上一倍,便是售价。
“这是最低价。”郭大靖笑着说道:“二哥便是卖得再高,某也不要。这词呢,二哥可以印在扇子上,也算是件商品。”
林天生明白这是给自己留下的利润空间,想了想,决定再加一倍。这附庸风雅、一掷千金的大傻子他见得不少,扬州、秦淮河等烟花之地,最是常见。
把诗词印在扇子上是个好主意,成本不高,让那些酸文书生拿着装逼,应该能卖得不错。
通过镜子的销售,主要是集中于烟花之地,林家现在已经有了销售渠道,再进行商品拓展,不费力气。
反正卖不出去,郭大靖也不让他赔。当然,本着兄弟情义,以及长期合作的打算,林天生还是会尽力而为。
如果不是这个时代的人们在思想上不够开放自由,老子还想着卖文化衫呢!
郭大靖只是这么一想,便又与林天生随便地聊起天。
至于这附带了高雅诗词的瓷器,或者是日后生产制造的器物,能赚多少钱,他倒并不是特别在意。
关键是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他手头上就有巨额银币,并不是很迫切地需要钱财。
而且,成功地收复金州,善加经营的话,基本上能够保障东江镇军民的吃喝问题,更给了郭大靖胜利的信心,以及长期坚持的底气。
“镜子、瓷器和其它日用品的买卖,小弟都要交给藤野英,以便专心于军务。”郭大靖缓缓说道:“说到底,赚钱对于我来说,只是辅助。建功立业,才是目标。”
林天生连连点头,说道:“大丈夫自当如此。只是这辽东的战事,没有个十年八年,怕是难以彻底解决吧?”
“别说十年八年,就是几十年,也要打下去的。”郭大靖对时间没有太严格的要求,也自然显得轻松,“二哥,日后往辽东运粮的事情,你可以委托其他海商。听说南洋诸国的粮食,价格很低。”
林天生作出肯定的回答,说道:“确实如此。安南、占城、真腊、暹罗,粮食都比较便宜。如果是大量采购的话,就算加上运费,也不比国内的贵。”
沉吟了一下,林天生有些疑惑地问道:“东江镇不是有朝廷发粮饷嘛,就算有中断的时候,也不会太多吧?光靠着从外运粮,需要多少资金?长此以往,怎么能支撑得住?”
聚草屯粮,以作长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