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小说网

零点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诗相 > 正文 第二十八章《鱼》

正文 第二十八章《鱼》(第2页/共2页)

起来,花天酒地并耗费巨大,让同时代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朋友们对他嗤之以鼻,“李绅“式的现象在历史上轮番上演,并不足为奇,但是范文正公是个难得的典范,终生秉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克勤克俭。历史也有诡异的一面,李绅失势后的结局并不是很好,前半生在官途上压抑的不得志,得志手握大权后,性情大转变,慢慢褪变为滥发淫威的无情无义之人,死后被定性为”酷吏“,遭到了清算,被褫夺爵位并祸及子孙,而如范仲淹一直是后世为人臣的典范,并且遗有家风惠及子孙八百余年。

与《江上渔者》有类似境界的,还有宋代诗人张俞创作的五言绝句《蚕妇》,诗中主人翁从“渔者“转变成”蚕妇”,张俞的这首诗,不仅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还充分揭露了“剥削者不劳而获,劳动者劳而不得”的社会现象。十多岁的时候,老家农村有那么一年,原本农田种植棉花好好的,不知从哪里听来的消息,全村一窝蜂的兴起了养蚕,原本摘棉花的农活,遂变成了摘蚕叶,把蚕养大吐丝结茧后,再收集起来送至遥远的集市卖。依稀记得是一天的大清早,在爷爷的催促下,将装满袋的蚕茧挂在单车尾座上,跟着同村的人一起送去卖,收蚕茧的商家比较远,大清早送过去,几个月的劳动付出价值不到一千元,而且大中午回来时全身汗流浃背的,因能对《蚕妇》的前两句“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有所理解。“遍身绫罗者,不是养蚕人”,这个现象在社会上普遍存在,正如范仲淹所见到的一样,在大风大浪的江面上捕鱼的人,都是捕鱼卖给富裕人家的,自己辛辛苦苦冒着生命危险捕回来的鲈鱼,却无法享受它的美味,正如《蚕妇》里的养蚕人辛苦养蚕织成的绫罗绸缎,却不见穿在自己身上。小时候,在乡下钓鱼钓虾,为了补贴家用忍痛割爱,又大又好的鱼虾拿去镇上卖掉换取微博的收入,自己只能留用一些小鱼细虾。前些年,曾有一些新闻报道为农民工发声,报道称农民工在城里日复一日的辛勤劳动,为城市的建设发展付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却得不到“温柔友善”的对待,在城里容易遭受歧视性对待,呼吁社会给予农民工应有的尊重,尊重他们的劳动,然而社会运行原理和人性本质具有永恒性,农民工注定要和范仲淹眼里的渔者、张俞笔下的蚕妇一样,劳动有份,成果无份。

西周初年时,古来稀的姜太公在水边钓鱼,最终吸引了周文王的眼球,后来帮助周武王姬发灭了商纣王,姜太公看似钓鱼,实质是在钓周文王,依此典故衍生出谚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现在用来比喻心甘情愿的上当。在中学阶段,学过亚圣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还听过庄子的名言“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道鱼之乐”,儒家思想代表孟子和道家思想代表的庄子,皆用“鱼”代表自己的思想,可见在遥远的周朝及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的文化人便在鱼身上寄托了非凡的寓意。《庄子》多处对“鱼”有记载,记载孔子与颜回的对话中有句“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这个典故被宋代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创始人黄庭坚引用至他的杂诗里面,颇有意境且读起来朗朗上口,颇为值得品味一番。

《杂诗七首其一》

(宋)黄庭坚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黄庭坚这首杂诗的大意是,天地就像一间身在其中的屋子,世间万事好似我们乌黑的亮发被消磨的稀疏发白的过程,天底下真正得到福禄的人是幸运的少数,更多的人们是不知道自己终日里活得像幻想中的自己罢了,由此可知,作者是在感叹世上难有人真正得到福禄,往往都是追求虚幻中的自己罢了。黄庭坚作此诗时,定是在贬谪后,这首诗充满了道家思想,近代文学家林语堂评价中国古代士大夫时有过精辟的论点,大意是官运亨通时儒家思想,贬谪下野时道家思想,而他这首充满道家思想哲理,必定不是在顺境时所为。尽管这首诗的传承度不广,但是很多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会喜欢后两句“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甚至把自己的笔名或者网络平台的账号名称化用这两句诗,取之得鹿梦鱼。

黄庭坚,北宋时期的江西九江人,自幼聪颖善学,二十多岁得中进士,年纪轻轻便拿到了官员执照,算是小小的年少得志,后世对他印象深刻的不是他的文学成就,更多的是他高超的书法墨宝。他的诗词流传度虽不高,但却是北宋时期江西诗派的开创者,开宗立派都不在话下的他,对宋诗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只不过宋诗在文学地位上不怎么起眼,让人们忽略了他的宋诗地位,我们常常将唐诗与宋词并称,很少提及宋诗,那是因为宋诗的成就难望唐诗项背,而宋词的辉煌发展又盖过了宋诗,因此我们所能鉴赏的宋诗不多,因而对黄庭坚的诗了解不深。不过黄庭坚到有几首诗值得一提,上面这首杂诗外,另有他写的“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和“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等诗亦值得读者赏析一番。

用“鱼”表达道家哲学思想的,还有黄庭坚的乡贤陶渊明,陶渊明隐居在桃花源后,著有一组《归园田居》的古体诗,通过其里面的名句“羁鸟恋旧林,池鱼恋故渊”可知,陶渊明在表示他羡慕深水里的鱼可游来游去,黄庭坚在贬谪时被动接受“梦为鱼”的思想,而陶渊明则是性情使然主动接受“池鱼恋故渊”。有形的鱼,多常见于餐桌,养鱼塘和垂钓场,无形的鱼蕴藏在高深的思想界,诗中有些鱼就是生活中所见的鱼,如范仲淹的“但爱鲈鱼美”及张志和的“桃花流水鳜鱼肥”,就单纯的指河里的鱼,有些则是无形的鱼,如黄庭坚的“梦为鱼”,很显然,就诗词鉴赏而言,无形之鱼当胜于有形之鱼,故上面所列的三首鱼诗,最值得背诵的是“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是提升文化素养的好诗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