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登高》是否为七律之冠,后世的学者和读者莫衷一是,毋庸置疑的是,这首诗绝对是七言律诗的上乘之作,是中小学生必学的诗篇,更是常见于考卷上的诗篇。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是常用的对仗写作手法,秋高气爽,风很急,猿在哀鸣,江水洲上,水清沙白,鸟群在迎着风不断回旋的飞,自然成对的描写出登高远眺时看到的自然光景,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大意是作者仰望着忙无边际的天空和萧萧而下的落叶,俯瞰着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通过描写苍劲悲凉的萧瑟秋景画面,呈现作者沉郁的内心,读起来带有强烈的悲壮错觉。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却不见秋,到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才点出秋,足见作者的文字运用的巧妙及深厚文笔功底,“悲秋”是古典文人常有的情节,并非杜甫独有,在颈联中使用“悲秋”两字有把前两联涵盖的意味,看到秋景后,内心深处自是容易生出无限悲伤心绪,“常作客”指出作者处于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百年多病”应是指作者年过五旬,或许知晓自己处于人生的暮年,“独登台”说明作者是独自一人登上高台的,表明作者此时漂泊他乡时孤独寂寥的情思浓烈,概括之可知,作者对暮年的自己感到无限悲伤,本是安定日子的晚年却还要遭受颠沛流离之苦,诠释出作者暮年羁旅愁绪的浓烈,可见此诗意境的深沉韵味。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承接颈联,指出作者经历艰难苦恨的日子后,白发已经覆盖满头,再加上因病而不能饮酒,致使愁绪难以排遣,原本登高望远是来欣赏风景的,到头来却是徒增悲恨的情绪,全诗呈现出作者内心的悲凉之意,溢于言表。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是诗词的一贯手法,倒无新意,其通篇对偶却是独树一帜般的存在,也凸显出作者对诗歌韵律运用的恰好好处,这首诗描写的秋景气象高浑、悲壮辽阔,抒发的心绪深刻沉郁、苍劲悲凉,通过萧瑟之景衬出作者犹如“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愁绪,受到后世历代文学评论家的赞誉,甚至有人评说此诗是杜甫七律诗最好的作品,至于能否冠绝七言律诗史册,则由读者自行评说了。
盛产诗作的杜甫,登高之时,几乎必有诗句迸出,不仅杜甫会如此,很多唐代诗人登高后皆会赋诗,如李白登上金陵城的凤凰台时,仿写《黄鹤楼》赋诗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在唐代的京城长安,也有非常吸引诗人前往的登高风景胜地,位于曲江池的河畔的乐游原,是长安城的最佳揽胜之处,相传武皇的女儿太平公主在此建设当时最为宏大的私家园林,后来经过皇亲贵胄的改扩建,遂成为当时长安城最具有特色的游览胜地,直到晚唐时期,乐游原是长安城人民最受欢迎的好去处。乐游原以风景秀丽而享有盛名,地势高耸,登高远眺,长安城的风景尽收眼底,景色十分宜人,故很多达官贵人在此打卡,乃至建设自己的别野和纵情声色的会所,自是吸引了很多唐代诗人来此体验下天上人间的感觉。诗人杜甫登上此地时写到“乐游古园萃森爽,烟棉碧草萋萋长”,中唐诗人白居易和晚唐诗人杜牧,也曾到此地留下自己的诗句,但最为深入人心的诗句来自晚唐时期的悲情诗人李商隐,他登上这风景胜地后,留有诗篇两首,其中《登乐游原》因响彻古今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广为人知。
《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登乐游原》是诗人李商隐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风景区时,看到一金灿灿的黄昏斜阳,道出了扣动人心的感慨之辞。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了作者登上乐游原的时间和原因,向晚指天快黑了,也是夕阳西下的时分,意不适就是指心情不是很好,感觉很郁闷,如常人一样,为了排遣不适的心情,有人选择出去旅游,有人选择爬山,有人选择体育运动,而诗人选择去了达官贵人常至的乐游原,毕竟此地是登高览胜的好去处,驱车登古原,也即驾着车前往的。从李商隐存世的经典诗句可以看出,李商隐的才华是受到认可的,然而古来才命两相妨,李商隐的仕途发展又非常不顺,因而善感多思,每当登高望远,临风送目之时,更容易触发内心的愁绪,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惆怅万千自是难以排遣,看到即将西下的太阳,看到的风景因天黑了无法再欣赏,于是抒发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人生感慨,本是去乐游原览胜消遣意不适的愁绪,到头来却徒增感慨心绪。这首五言绝句,语言简洁如白话,毫无用典雕饰,感慨甚深,用最简洁的语言道出最深沉的人生哲理,尽管这个哲理是悲观的,作为年轻人,或许看到西沉的太阳,想必会有“夕阳无限好”的想法,但是不会有“只是近黄昏”的悲观思绪,不过联想至迟暮之年,想必对此会深深的认可,不过也有积极的人,从其对立面出发,写到“若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心态在那一侧,需读者自行品鉴。
李商隐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悲观,但是着实反映出人生悲剧的核心本质,也即再美好的风景下,人也是终有一天离开美妙的世界,看到即将消失的美景,或者年近暮年,悲观心绪油然而生,毕竟世人没几个真正能有“莫道桑榆晚,危险尚满天”的心态。现代人登高望远多是欣赏风景愉悦心境,而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从前面陈子昂、杜甫及李商隐等人诗篇来看,登高赋诗抒发的更多是他们内心的消极情绪,不过世界上总会有特立独行的存在,在登上高处抒发积极情感的诗篇中,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登高后创作的《登飞来峰》,是诗人积极乐观不多见的鲜明例子。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是作者三十岁途径杭州时,登上飞来峰写下的诗篇,高中进士的王安石本可以留在中央任职,可王安石特立独行自请在江浙一带任职,也就是在地方主官时,小范围内实施自己的“改革”政策并获得有效成就,对主政时的成就甚感满意,使得他“更上一层楼”的信心满满,方能在经过杭州时写下这首霸气的诗篇。古代官员任职地方,或许有一定的政策自主权,据说稍王安石早十多年的同乡欧阳修,年轻时是庆历新政的重要成员,在地方任职时也推行过自己的“改革”政策,不过可惜的是,在朝廷上新政夭折,在地方时改革也不见其效,遂等到王安石主持改革时,曾经力主改革的欧阳修俨然成为强烈的保守反对派,这里插放欧阳修的经历只想说明,年轻时的成功经历对中老年的心态具有决定性作用,年轻时成功人士自始至终都能保持开拓进取之心,年轻时未能成功的士人随着自己地位缓步提升总是越趋保守,故而,早年有积极经历的王安石,能主持北宋王朝的变法事业。
作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和文学家,王安石自是有非比寻常的能耐,虽没有被冠以神童的传说,二十出头便高中进士获得官员资格证,也足以见得他是位刻苦好学之人,我们所熟悉的王安石诗篇多以积极乐观为主,这也是他日后能执政并能主持改革事业的重要原因。他的这首《登飞来峰》并无让人觉得深刻的诗句,只是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出作者宽阔胸襟,呈现出诗人在政治事业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不惧反对的胆识和决心,是作者的壮志胸襟使得这句诗富有意义,其次大部分诗句都是用来表现消极情怀的,王安石这种积极情绪的诗句非常难得,历史上的王安石变法事业最终以失败告终,然而他宽广豪迈的胸襟及凸显积极进取的诗句,无疑是任何一位读者应当汲取的养分。
提及“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很多人就容易将其和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相对比,两者都一样具有哲理性,只是角度不同,两者的表现手法颇具有相似性,王安石诗句具有鲜明的积极性,苏轼诗句则带有打圆场意味,不能简单的评说谁优谁劣。站在不同思维角度的人,认知不一,致使对这两首诗篇喜爱程度不一样,不过就人生态度而言,个人建议应当多学习积极方面的,有个非常大的矛盾是,喜欢读诗词之人,其实内心已经是消极性大于积极性,再者,爱好诗词及文学的人,喜欢苏轼胜于王安石,看到过一个值得借鉴的评论,在中年以前应当学王安石积极进取,在中年以后应该学苏轼豪迈洒脱。在人生职业生涯中,作为领导或者高层领导人,大概率是喜欢王安石的多,而不喜欢苏轼,毕竟领导的意志需要积极进取的人去执行,而不是这也行那也行或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和稀泥态度,其实从消极角度去看,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会导致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式的“议而不决”状态,到头来无法干成实事,因此从积极维度去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更值得学习。
从上面列举的五首登高诗来看,悲观消极情绪的有,积极进取的也有,翻阅更多的登高诗会发现消极的偏多,今日的人们登高很少会赋诗一首,登高多是如前文所讲的,锻炼身体愉悦心情。每个人登高望远的心境不同,有看到美貌的云海而兴奋不已的,有看到落日余晖产生苍凉思绪的,激情兴奋的心境往往都是很短暂的,而持续低迷的心境却能维持较久,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本质,固然人们多想趋向积极,尽管诗人们登高多赋消极心境的诗篇,业余爱好的人士则宜积极心态去品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