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为这开海应该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商人可以出海做生意,谋取丰厚的利润,普通的老百姓也可以出海捕鱼,获得廉价的肉食,大明的朝廷也可以相应的征收关税,解决老大难的财政问题。
原本也以为纵然有人反对,也不会太多,再加上上面这边已经达成了一致的意见,这开海禁应该是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但是谁能够想到,这朝堂之上的反对声音会如此之大,一个接一个的大臣站出来表示反对,而且越说越严重,什么动摇国本、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倭寇肆虐等等之类的,仿佛这海禁一开,大明就完了。
而他这个一向被群臣歌功颂德的千古圣君也会变成了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千古昏君,会是直接葬送了这大明大好江山的亡国之君。
听到这样的话,弘治皇帝岂能高兴,纵然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纵然一向都是老好人,他的脸色也是越来越黑。
“…陛下,这海禁一开,大明国本动摇、社稷动乱、天下必然大乱,烽烟四起、诸侯、群雄逐鹿,一旦江山有失,陛下又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后世之人又将会如何评价陛下啊!”
一位御史痛心疾首的说道,也真是什么话都敢说,直接就将弘治皇帝说成了是亡国之君,也没有注意到弘治皇帝的脸都已经黑的吓人了。
或者说是根本就没有在乎弘治皇帝的感受,弘治皇帝是个老好人,这一点满朝的上下大臣谁不知道,御史、翰林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直指弘治皇帝的鼻子谏言,不吐弘治皇帝一脸唾沫就不算成功。
“够了!”
弘治皇帝一声冷喝,顿时整个金銮殿立刻就安静下来,后面还有很多大臣想要站出来发表自己的意见,也都立刻识趣的站回去。
弘治皇帝一向温文尔雅,很少如此动怒,这让朝中的这些大臣们也是一个个纷纷停止了谏言。
弘治皇帝的目光在金銮殿当中扫视了一圈,周经依然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似乎根本就没有在意其他大臣的话,没有在意那些弹劾他的人。
至于刘健、谢迁、李东阳这三个阁老则是微微皱眉沉思,似乎在思索前面这些大臣们所说的话;武将勋贵们一如既往的眼观鼻鼻观心,似乎在认真听,又好像是空气一般,没有丝毫的存在感。
“周经,你也听到了,既然你提出了开海禁,那你有什么可说的?”
解铃还是系铃人,既然是周经提出来的,现在周经被人弹劾、攻讦,自然也是要让周经有说话的机会。
“实行海禁虽然是太祖皇帝留下的祖制,太祖皇帝时期之所以制定海禁的政策那是因为当时我神州大地久经北元荼毒,生灵涂炭、百废待兴,再加上东南沿海有海商勾结倭寇,屡犯我大明海疆。”
“所以太祖皇帝才制定了各项能够恢复国力的政策,海禁也仅仅只是其中一个政策。”
周经一听,想了想缓缓的说道。
“然,时移势迁,我大明建国已有一百多年,经过历代先王的励精图治,我大明早已经今非昔比,国富民强,东南沿海地区的倭寇也是已经禁绝干净,再实行海禁显然并不合适。”
周经首先是讲了这个海禁的由来,同时也是讲出了时移势迁的道理,认为这海禁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必须要进行改变。
“其次,解开海禁并不影响我大明以农为本的国策,相反海洋富饶,渔业资源极其的丰富,拥有几乎无穷无尽的渔业资源。”
“民以食为天,海洋之中的海鱼是最为廉价易得的肉食。”
“所以解开海禁不仅仅不会动摇国本,相反能够造福黎民百姓,现天津捕鱼,一船出海一日就可得超过十万斤的海鱼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接着他又说到了国本,切入点就是海鱼,这个廉价易得的肉食,现在京城这边卖一文钱一斤,天底下就没有如此便宜的肉食。
关键是量还非常大,天津这边仅仅几艘船而已,每天都可以捕捞到超过百万斤的海鱼,这个说明力就足够强大了,让人无法反驳。
“至于东南沿海的倭寇,其中大部分的倭寇其实都是我大明商人假扮,其目的是为了出海贸易,谋取丰厚利润,真正来自倭国的倭寇不到其中的十分之一。”
“东南沿海的商人之所以假扮倭寇,私自出海,自然是因为海贸利益巨大,利润丰厚,同时我大明实行严厉的海禁,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