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元军被日本人赶下了海,仅有半数部队逃出生天。
蒙古人第二次跨海征日则是在至元十八年,此役被日本称作“弘安之役”,元朝汲取了上次失利的教训,这次兵分两路,北路军还是契丹人、高丽人、金人、北方汉人的组合,而南路军则是由精于水战的宋朝降将范文虎率领,两路军中也有相当数量的蒙古军官和士兵。
日本人也没闲着,北条家沿博多湾海岸线修筑出很多高约两三米、底部宽达三米的防御工事,取号“元寇堡垒”,用于观察海面上元军的态势及抵御其抢滩登陆,但日本人的准备基本都白做了,一场被日本人称为“神风”的飓风过后,元军被摧毁殆尽,这次连登陆的影子都没摸到。
蒙古人两次远征日本的惨痛失败,距今不过一百一十年,所以对于这個时代的大明君臣来说,远征日本,还是需要冒很大风险的,毕竟,当年横扫天下的蒙古人都栽了,谁也不敢打包票说自己打这仗一定没问题不仅这海上飓风有点邪性,而且日本本身也不容忽视,其国内虽尚未结束南北朝战乱,但整体仍然是一个人口上千万、兵马数十万的大国,就体量而言,甚至要大于北元,并且已经维持了数千年的独立,绝非是一个能够轻易攻取的对象。
韩国公李善长点了点头,表示赞同徐达的观点:“陛下,臣也认为消息虽然探明,但此时不宜远征日本,最起码,要准备好一支规模十万人上下的远洋水师,并且让军队专门训练登陆作战,且准备好一旦战争陷入旷日持久之后还能够充足供应的后勤物资,才有战而胜之的把握。”
“而且,我军既然已经在北方边境上,准备发起对北元的总攻,还是应当以北元这个生死大敌为重。”
这话倒是没错,大明先后收复了云南和辽东,为的就是这最后一击,跨海征日虽然重要,但还没有覆灭北元重要。
郑国公常茂则持不同意见,他上前一步,慷慨陈词:“陛下,臣以为我们应该趁此机会远征日本,日本虽然隔着大海,但本身此时尚处于南北朝内乱之中,我朝兵强马壮,只要能够登陆定能一举成功。况且,日本对我朝一直心怀不臣,还敢杀戮我大明使者,此次远征可以震慑他们,扬我国威。”
常茂口中的这件事,指的是当年朱元璋派遣使者前往日本,而日本方面不仅拒绝了明朝要其称臣纳贡的要求,并以明使无礼为由把主使杨载和副使吴文华扣押起来,最后还斩杀了五个人,可以说是对大明威严的挑衅,这件事情,让大明的高层始终耿耿于怀。
曹国公李文忠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陛下,臣认为远征日本有利有弊。利在可以获得金山银山,弊在可能会损耗国力劳而无功,但不论如何,都应尽早下定决心,否则如果等日本结束南北朝战乱,再恢复过来,到时候打起来可能更费劲了。”
实际上,大明高层的判断并没有错,眼下是洪武二十年,日本的南北朝分裂,已经进入了终局,南朝在九州、四国、本州等地,都陷入了全面颓势。
而如果历史走向没有任何改变的话,那么再过五年,到了洪武二十五年,日本南朝的大觉寺统和北朝的持明院统,将在室町幕府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的主持下,缔结著名的《明德和约》,缔约后南朝的后龟山天皇将向北朝的后小松天皇让渡天皇三神器(天丛云剑、八尺琼勾玉、八咫镜),从而结束持续了足足一甲子之久的日本南北朝分裂的局面。
朱元璋听着众臣的发言,眉头紧锁,他知道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稍有不慎就可能重蹈蒙古人的覆辙,但他也清楚,如果放弃这次机会,等日本重新完成统一,从南北朝的巨大创伤中恢复过来,那以后想打恐怕就难了。
而且,考虑到日本因为南北朝战乱而产生的流浪武士,正在组成倭寇不断的肆无忌惮地侵扰大明的边境,难免日本恢复过来之后,反而会成建制的骚扰大明,此时不打,日后遗祸无穷,这也是一种隐患。
毕竟,再怎么说,自己主动出击,也比等敌人缓过气来以后被动挨打要强得多。
因此,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朱元璋终于做出了决定:“日本,咱打定了,蒙古人做不到的事情,咱们汉人未必做不到!从今日起,训练士卒,兴建水师,储备辎重,争取五年之内,一举征平日本!”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