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侦察月氏人的特殊任务外,其余的四万九千五百名骑兵也开始了一天的训练。
首先是三个多小时的秦国语言、文字、礼仪、律法方面的学习。
匈奴骑兵们起初还有些懵懂,发音生涩拗口,但在学者们耐心的教导下,根据学者们的口型,都在努力模仿着每一个音节,律法方面也认真记着。
不过,礼仪课上,让这些五大三粗、杀人不眨眼的骑兵学着秦人的揖让之礼,一个个都不大自在,场面也是一度有些滑稽又混乱。
随着学习时间的结束,营地中飘来了粟米饭、麦饼、肉酱、西红柿干菜汤、菜羹的香气,饱餐一顿,又稍作休憩了一会,便是干两个小时的农活了。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便实行军功爵制和耕战政策。
在这种制度下,秦国的百姓被编为什伍,农时耕种,闲时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秦军的士兵大多来自于农民阶层,他们本身就有自己的土地,在没有战事的时候,基本都是回家种田,以维持自身、家庭的生计,同时也为国家提供粮食等物资。
只有驻守边疆的秦军士兵,因为肩负着守卫之责,据屯田制,将集体屯田,且耕且守。
即朝廷会组织士兵们集体开垦荒地,划分耕种区域,种植粮食作物、蔬菜,以实现部分粮食的自给自足,减少从内地运输粮食的压力。
时间上,也是农忙时集中精力进行耕种、灌溉、收割等农事活动,农闲时则加强军事训练、巡逻边境、修缮防御工事,这种「且耕且守」模式,既能保证边疆地区的粮食供应,又不放松对边疆安全的警惕。
除非局势紧张时,士兵们便会将主要精力放在军事防御以及备战上面,农事生产相应减少或暂停。
若边疆地区发生旱灾、水灾、蝗灾等,士兵们也会在当地官府的组织下,或兴修水利设施,进行抗旱、抗洪救灾,或组织捕杀蝗虫,减少灾害损失……
边疆地区的原住民不算太多,但也是有一定数量的,平日里,士兵们也需要帮助当地居民维护生产秩序、抵御外敌侵扰,保障农业生产。
期间,他们也可以与当地居民进行物资交换,比如用自己生产的粮食、手工制品等,换取当地居民的牲畜、皮毛等。
而此时的四万九千五百人骑兵们,便跟着秦军一起,在广袤的农田里,热火朝天的忙碌了起来。
他们一些人,或在士兵的指导下,手持耒耜,吆喝着耕牛,奋力翻耕着一片片农田,为来年的种植做好土壤准备。
另一拨人则弯腰清理田间的杂草和农作物残株,虽然手法不利落,但也收集起来了不少杂草、残株,堆放在了田边,以待后续制作堆肥。
还有不少人动作笨拙的按照士兵指定的间距深度,将冬小麦等冬季作物的种子均匀地播撒在了田地里。
不远处,一些骑兵与秦军还在一同清理着灌溉渠道中的淤泥杂物。
同时,另有一些人学着秦军,一边喊着号子,一边合力将沉重的木材竖起,将石料稳稳地堆砌,忙碌地修缮农田周围的围栏,以防止牲畜进入破坏庄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