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老太闹得快,跑得也快。
村里发生了山洪,村长要去给镇上报信。
村长家有牛车,赵家没有存粮了,正好下午搭了村长家的顺风车去镇上。
梨花村离镇上很近,牛车一个来回也才一个时辰多。
村长家去的人少,就只有他和大儿子,赵家商量了一下,买的东西多,赵老太、赵老爷子再加上赵老二一起去。
到了镇上,赵老爷子一个人去把抄的书卖了,赵老爷子写的字好,镇上的书店都争着买,能挣不少钱。
挣的钱再拿去买纸墨,剩不了多少,一进一出剩不了多少。
赵老太管着钱和赵老大一起去卖粮食,和村长家约好了,在集市口的大榕树下见面一起回去。
下午街上的人并不多,赵老太带着赵老大直奔常买的粮铺。
粮库跟前没客人,倒是几个小厮忙得汗流浃背,不停的搬运粮袋。
赵老太刚踏进门,小厮还在忙活,掌柜的迎了上来。
“哟,客人,好久都没瞧见您了。”
赵老太常客,和掌柜都熟悉了。
有小厮搬了粮袋从后院出来,又有小厮搬着粮袋从店里搬到后院去。
“掌柜的,换新粮呢?”
刚结束秋收,今年的新粮是该换上。
掌柜头上也冒着汗,凑到马老太跟前小声说,“您是常客,我才跟您说。”
掌柜小心的瞄一眼坐在椅子上的青年。
“那是少东家,刚接管这间粮铺,前一阵去收粮,年纪轻,没经验,收了大批沾了水的润
粮。”
赵老太顺着掌柜的眼光看过去,红木椅上坐着一个锦衣青年,皱着眉很不高兴的模样,时不时催促小厮们动作快点。
“少东家第一次做事,刚传来消息东家要来检查,少东家就让把润粮藏后院去,去别处买了新粮补上。”
这老太太看着搬出去的粮食,粮袋子上并没有水痕。
“粮食泡水严重吗?”
“不严重不严重,只是沾了点水气,今天就是赶得及,我摸了几把,只晒上两三天就好了。”
赵老太起了心思,“润粮有多少?”
掌柜的想了想,“大概有八十斤。”
“掌柜的,你让我去摸一摸润粮,湿得不严重我就都要了。”
“这…”掌柜的,犹豫了一会儿,“我去问问少东家。”
说罢,到青年边上说了几句。
听完掌柜的传话,青年起身向赵老太走来。
青年微微打量一番赵老太和赵老二,朝他俩拱拱手。
“两位客人,请跟我来。”
今年把二人带到后院,后院挺大,有三间房,青年领着他们到西厢房,里面堆了几袋粮食。
“让二位见笑了。”青年让小厮单独把其中两袋粮食搬出来,“就是这两袋润粮。”
袋子口拿了细绳捆住,青年让小厮把袋子打开,赵老太上前把手伸进粮袋摸了几把。
确实不严重,稍稍有点润,要是太阳大,两三天就晒干了。
“少东家,两袋我都买了。”
赵老太干脆利落,青年一时间愣住。
“客人真要买
?”
刚经历秋收,到处都是卖粮的,常年买粮吃的人家,没必要买两袋润粮。
赵老太点点头,“我都要了,少东家能给便宜点吗?”
“那是自然,我给您折个半。”青年也很爽快。
听闻有些地闹了饥荒,不过还没有波及到这个镇上,粮食的价格依旧稳定,在七、八文一斤。
两袋粮食称了重,刚好一百斤。
青年麻利的算了钱,“润粮占称,我给您再便宜点,算您三文一斤,一共三百文。”
粮斗里剩下些底粮,青年让小厮把粮斗剩下的粮都装上。
“您吃亏在我这儿买了润粮,我不能砸了咱家招牌,这些粮都给您饶上。”
粮斗里的底粮看着不多,全拿出来一称重,足足有30斤。
三百文钱,买了一百三十斤粮,赵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