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徐四的回忆,我们知道:现在的皇帝,以前只是一个生母早逝,无权无势的七皇子。他起初并没有卷入夺嫡之争中,是斗争白热化之后,眼看着老皇帝日渐疯狂,火就要烧到自己头上,才跟岳父(徐家老侯爷)商量加入战局去角逐太子之位。
所以,这个皇帝既不是从小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比如太子),自幼浸淫帝王之术教育;又不是由于母妃家族势力庞大,早就存了夺嫡之志,从小就做好帝王准备的。
因此,皇帝的帝王之术虽然有生于帝王之家的天然优势,但是缺乏从小浸淫的娴熟。这从他处理几方势力的平衡上可以看出端倪:
首先是对扶他上位、但是又野心勃勃的太后,他的防备战相当。
既阻止了太后把娘家侄女送进他的,又阻止了太后那个娘家大侄女联姻皇后的娘家徐家,即使指婚给唐家,也不是长房长媳,而只是唐家三少爷。还有太后的另外一个娘家侄女,嫁给梁家,也“巧合”的是三少爷。基本上完全阻断了杨家通过联姻扩张势力的路。
然后是皇后的娘家,徐家。这是他继位的最大助力,初期他必须给予足够的势力来协助自己的稳固地位。
于是,有了力排众议的征服苗疆之战。记得罗大太太跟儿子就那一仗有一段对话,那基本上代表了外人对徐四以及徐家的评价,认为徐家靠的是皇家的支持,才取得了军功来装耀门楣。
在皇帝的心里,徐家到这种程度是他希望并且需要的——有一定势力和一些他关照下的军功。这是皇帝心里恰好的“度”。
所以,西北的战事初发时,从皇帝压根没派徐四出征来看,他不想徐家的功劳簿上再加这一笔。
但是世事难料,别人实在是遏制不住了,才不得不派徐四出战。却没想到是大胜,甚至可以说是完胜。这让皇帝既喜且忧。
喜的是,此后至少十年西北无战事,对于皇帝的改革大计来说,边境的安宁太合适了。
忧的是,徐家的功劳比皇帝自己心里的标杆多了那么一大点,得怎么遏制才好。
这时候就很微妙,皇帝奖励吧,怕徐家恃功而傲,势力无法控制;不奖励吧,又无法对天下交待。
偏偏徐家知趣,请辞了封爵。本来到此,应该是皆大欢喜了,不过好玩的是,偏偏皇帝又觉得徐家忒知趣了,心里还是不踏实。事态就更加微妙起来。
偏偏这之后不久,出了区家毒害五皇子的事情。
皇帝在平衡三方势力中,最大的败笔就出在对区家的扶持上。(这也是我认为他帝王之术不够娴熟的地方)
皇帝徐将区家作为跟徐家南北对峙的势力,互为牵制,本来没错。
但是,皇帝在短短两年之内,对区家女从婕妤到皇贵妃的盛宠,通过十一的观察分析,我们知道,这其中参杂了皇帝个人对“天生丽质、又精通音律”的皇贵妃区氏的喜欢。这是最要命的地方。
帝王可以因为势力平衡而宠爱或者厌弃的女人,但是,如果是参杂个人喜欢的,应该是背后没什么势力的比较安全。而皇帝对背后有着强大区家的皇贵妃区氏的盛宠,想不让区家会错意都难。
于是,就有了区家想更进一步上位,打破现有平衡的举动——毒害五皇子。而皇帝,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五儿子惨死。
平衡被打破,并不是皇帝所希望的。但是,眼下的局势,借徐四的话“这几年闽粤一带倭患严重,不管是为了社稷还是为了大局,皇上都不可能动区家的人。”所以,皇帝的选择是掩盖真相,补偿给枉死的幼子一个亲王的哀荣。
但是,既然皇帝想要的是平衡,那么,区家这种随时打破平衡、制造更大不平衡的因素,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内是皇帝所必须消除的,这,就是徐家“报仇雪恨”的最大仰仗。
所以,皇帝不是不想报仇、不是不想动区家,而是为了大局不能动区家。那么,徐家的策略,就是在大局稳定前提下,制造机会让皇帝“报仇”,这,应该也是皇帝所乐见的。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