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小说网

零点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逐鹿南北朝 > 正文 第081章 关中震动

正文 第081章 关中震动(第2页/共2页)

,关中两员大将又相继死于内斗,潼关、青泥道路被截断,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刘裕其实已经生出了放弃关中的想法。

谁知道这个时候突然杀出个杨禹来,让关中局势大为改观,这怎不教刘裕高兴。

说实话,但凡有一丝希望,他又怎么肯轻言放弃关中呢,这可是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下来的,还没捂热呢,要是就丢了,对他的声望毫无疑问是非常大的打击。

辛苦了这么多年,眼看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再努力一下,便可把司马家的房本给过户过来了,这个时候关中不能丢。

有鉴于此,刘义真的急报一到,刘裕甚至不与幕僚商议,使决定以杨禹为秦州刺史,都督秦州诸军事;以宁寿之为别驾,命二人全力配合关中守军击退击退赫连勃勃。

刘裕快刀斩乱麻,任命刚发出去,刘青鸾便匆匆赶了过来,追问道:“伯父,是不是二弟有信报来了?二弟那边情况如何了?”

刘裕含笑将刘义真的急报递给她道:“你自己拿去看吧。”

刘青鸾连忙接过急报看了起来,她先是一喜,随即双眉却渐渐蹙了起来,看完信后她追问道:“伯父是否准备如二弟所请,以杨禹为秦州刺史?”

刘裕微笑点点头,他知道侄女的小女儿心思,以为她会高兴呢,谁知刘青鸾却急道:“不可。”

“嗯?”

面对刘裕询问的目光,刘青鸾却不知说什么好,杨禹不是秦州刺史,已竭力回援关中,若是成了秦州刺史,恐怕只能把性命搭进去了。

她当然不希望杨禹丢掉性命,但另一方面,关中得失不但关系到她伯父的脸面,而且关系到她二弟的性命,她又希望杨禹能全力回援关中。

只是赫连勃勃率十数万雄兵南下,对关中势在必得,杨禹要回援关中,就必须与赫连勃勃十数万大军决出胜负。

以现在的局势,根本不可能再从其他地方派兵驰援关中了,杨禹会是赫连勃勃的对手吗?

刘青鸾心里无比矛盾,终究没法再说出话来。她沉默了一下才说道:“父亲,二弟年纪尚小,玩性又重些,当此非常之时,关中事务由其决断恐怕有些不妥,长史王修沉稳有度,知人善用,青鸾建议伯父赋予王修全权,由他实揽关中军政,配合杨禹,或许有望击退赫连勃勃,扭转关中颓势。”

刘裕当初对关中的安排,刘青鸾心里是有不同意见的,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当初既然安排王修和王镇恶辅佐义真,却又让沈田子这些人防着王镇恶,若非如此,也不至于让关中局势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

她希望尽力劝说一下刘裕,让关中事权统合到王修手里,以免内部事权不一,相互扯皮,贻误了战机。m.

刘裕却答道:“王修长对内政,军事方面非其所长,且威望不够,若由其总揽军政全权,毛修之、傅弘之这些人只怕难以心服,此事看看再说吧。若是局势好转便好,实在不行,我再另外派人去接替义真便是。”

见刘裕如此,刘青鸾不好再劝,只得默然退出。

隔日,建康传来晋帝旨意,再赐刘裕九锡,授相国、宋公。

这次刘裕没有再推辞,上表谢恩之后接受了晋帝的赐封,这等于是从法理上承认刘裕可以自行建国了,就跟周朝时秦楚赵魏韩这些国家一样,名言上虽然还要接受周天子领导,但实际上却是自成一国了。

辛苦了大半辈子,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刘裕于是赦免了宋公封邑内死罪以下的囚徒。尊继母兰陵萧氏为太妃任命孔靖为宋国尚书令,左长史王弘为仆射,兼管官员的选举和任免任命从事中郎傅亮、蔡廓都担任侍中,谢晦为右卫将军,右长史郑鲜之为奉常,行参军殷景仁为秘书郎,其他文武官员,也都按照朝廷的编制设置。

追随刘裕的官员,皆大欢喜,这个时候大家都没心思去想关中的事,更没人管杨禹升迁秦州刺史的事。

毕竟刘裕走到了这一步,过户手续基本已准备齐全,接下来再走个禅让的流程,便能把司马家的房本名正言顺的换成刘家的了。现在宋国的官员到时自然也就成了朝廷官员。

这其中,只有孔靖以年老为由,没有接受刘裕的任命,年前孔靖以七十来岁的高龄,主动请求随刘裕伐秦,功成之后却不恋权柄,刘裕很感动,给孔靖赏赐了很多财物。

北魏这边,还在静观其变,一是等刘裕回建康,二是等赫连勃勃与刘义真打得更热闹些,结果天部大人崔宏却在这时候病死了,拓跋嗣痛失一臂,他下诏命群臣和归附的部落首领都来参加葬礼。

大人物的葬礼,从来不是人一躺,布一盖,全村老小等上菜那么单纯,拓跋嗣如此高规格为崔宏举行葬礼,也不光是因为崔宏这个人对他有多重要,而是要表达一种态度。投奔北魏的刁雍等大批汉人备受鼓舞,暗暗摩拳擦掌准备大举南下中原。

这些事情杨禹是顾不上了,赫连璝三万大军压来,他倍感压力,那可是三万骑兵,铺展开来足以绵延十里,在这关中平原无险可恃,杨禹可没自大到凭自己四千人马,便能击败赫连璝。

鉴于形势逼人,杨禹一边派人潜入长安,请刘义真出兵策应,一边派宁寿之走褒斜道,亲往汉中请梁州刺史索邈派兵增援。

再有就是,使出原来的计策,把前来投奔的几千民壮大部分打散,让他们变成一个个“小游击队”去打游击。只留下两千精挑细选的青壮,让赵晟带着他们先退往五丈原构筑营寨。

之所以选择五丈原,杨禹是经过再三考虑的,一来,五丈原离长安只有两百里,可与长安守军形成呼应之势,让赫连璝始终面临背腹受敌的风险;二来,五丈原正好位于褒斜道的出口处,汉中的索邈一旦派出援军,可以通过褒斜道出来,后续的粮草也可以通过褒斜道输送过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