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州南北长、东西窄,东西两侧是连绵不断的山脉,中部又被大山分为定襄(大同)盆地、马邑(忻州)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河东盆地,所以并州的整体地形很像是乐器里的“葫芦丝”。而贯穿南北的汾水等河流则是通气、产生音律的葫芦和竹管,至于东边的太行八陉、西边流入黄河的左右走向河流,如同是竹管上的“孔”。
为了应对北方的东/突厥,以及作战任务,大隋王朝根据并州的地形形貌,将并州划成南北两大“战区”——系舟山以南的太原等郡为并州后勤重地;而系舟山以北的定襄和马邑、雁门、楼烦四郡,则是划为定襄道总管府。
定襄道总管是杨玄感,而杨广为了让他方便行事、不受地方文官掣肘,还任命他为定襄郡太守、总管。
杨玄感十分孝顺、不善外交博弈之道,再加上母亲和妻子的强势,一直给人很懦弱、很窝囊、很无主见的感觉。在他担任礼部尚书之时,更是把大隋外交搞得一塌糊涂、乱七八糟,导致每个人都大为惋惜,说杨家虎父犬子、杨素后继无人,甚至就连他本人也陷入了严重的自我怀疑之中。
可是杨玄感离开中枢,摆脱了家族和母亲、妻子的束缚之后,却是如鱼得水、如有神助一般,焕发出耀眼的光彩。他在短短的时间之内,愣是将贫瘠落后、战乱不断的并北四郡治理得井井有条,让人瞠目结舌、无法挑剔。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杨玄感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自信了。他为了更好、更及时的应对阿史那三兄弟的内战,以及东/突厥战局变化,便上疏朝廷,将定襄道总管府从马邑郡善阳县搬到北方的定襄大利县。
定襄郡位于阴山以南;山之北则是广袤无垠的草原,由于此郡是边塞,且又地广人稀,故而全郡只有一个大利县。杨玄感走访全郡、详查地形,于是又在郡内的战略要地设下武川、白道、金河、卓资、原阳五个军镇。
东/突厥近来内战频频,杨玄感率领一万精锐进驻白道军镇,此镇的东北部是白道南隘的武川镇、西北部是金河军镇。从这里往西,则是雍州北部的榆林郡。他驻军于此,便是打算与榆林太守兼总管张长逊守望相助、连成一片,一同守御北方大地;以免突厥“乱兵”南下,破坏大隋北地的民生。
然而率军抵达白道军镇,杨玄感才知道张长逊先行一步,他已经率领六千精锐向西北进军,与五原太守兼总管刘大俱囤兵于大青山和狼山的隘口,一起威慑西北方的突厥南部汗庭。
闻得此讯,杨玄感却是没有感到一丝意外,毕竟张长逊也是出了名的镇边名将,若是东/突厥发生大战的时候,不作丝毫反应,那他便是严重的失职。
安顿好军队,杨玄感在军镇幢主赵怀义的引领之下,和定襄道检校副总管段达、长史唐俭、副将元务本和唐祎等人一同来到军镇官署。
一行人来不及吃上一口饭,便打开地图,商议军情。
眼见杨玄感对着地图久久不语,段达目光看向杨玄感,沉声问道:“总管,张太守离开了榆林郡,合兵一处的设想已然成空。我们究竟是北上、占领白道要道,还是与张、刘二人汇合?”
杨玄感默然半晌,摇头道:“我们哪儿都不去,就在白道镇养精蓄锐、休养生息。”
段达乃是北周朔州刺史段严之子,早在前朝便是杨坚亲兵统领之一,大隋建国后,因功迁为车骑将军,高智慧等人在南方谋反作乱之际,段达率领一万州兵乡勇,平定了两个郡的乱兵,后来又打败了汪文进几支精锐,因功加任开府。杨广继位后,加封段达为迁左翊卫将军,然而他跟着宇文述在关中军改之时,惹来了震惊全国的叛乱。
&nbs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