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小说网

零点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正文 第五百八十四章 逼捐(5)

正文 第五百八十四章 逼捐(5)(第2页/共2页)

但,目下的社会,这已经是最先进的最优解了。

作为皇帝,赵煦知道,应该怎么掌握节拍器。

太皇太后听着,点点头,道:“官家尊奉圣人之教,自是极好。”

“只是大相国寺,终究是皇室供奉寺庙,总该留些体面。”

“孙臣晓得的。”赵煦道:“我已和御史台、大理寺、祠部都内降了旨意,叫他们就此停手,不要再议。”

“当然,大相国寺的质库,如何处置,也还是要请宰执元老们好好议一议,拿出个条贯来。”

“出家人,四大皆空,本就不该纠缠俗世财帛。”赵煦看向太皇太后,道:“何况还是皇家供奉的寺庙?太母觉得呢?”

太皇太后点点头:“官家说得对。”

她也很讨厌大和尚们的吃相和做派。

要不是,大相国寺关乎天家脸面,她也不会特意找赵煦说这个。

至于其他寺庙,目前遇到的困境?

不好意思,这位太皇太后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无论是探事司的石得一,还是宰执大臣,或者入宫的命妇,现在都牢牢闭着嘴巴,不谈京中现在在发生的事情。

所有的利益集团,都已经联起手来。

所有人都在磨刀霍霍,就等着大和尚们认输投子,然后大家一起分食质库这块肥肉。

在这一点上,哪怕是素来以清正、无私和严明的御史中丞傅尧俞,现在也和相关利益集团站在了一个立场——傅尧俞虽然看不起,也很不喜欢,勋贵外戚商贾们的嘴脸。

但,大和尚们的嘴脸,更让他讨厌。

这个事情,在傅尧俞眼中,属于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而且,傅尧俞感觉,质库这个东西,从大和尚们手里,转到权贵、外戚们手里后。

御史台以后就好监督了,不会束手束脚了。

……

第二天。

八月乙未(初十)。

赵煦再次出宫,来到开封府。

这次出宫后,御驾过了州桥,赵煦就看到了,贾种民的街道司的人,正在沿着整条东向御街,指挥着大批人手,在道路上巡查着,似乎在勘探着什么。

赵煦掀开车帘,看了过去。

他发现,人群中还有穿着专一制造军器局的公服的工匠、官员。

赵煦看着,就对着一直在御车旁骑着马的燕援吩咐了一声:“燕指挥,去把贾种民唤来。”

“诺!”

一刻钟后,贾种民就骑着马,来到了赵煦的御驾前,下了马后,就跟在燕援身后,来到了赵煦的车旁,躬身四拜。

“承议郎、御赐借绯、银鱼袋、知汴京街道司事臣种民,奉诏而来,恭祝陛下圣躬万福。”

赵煦坐在御车上,没有去看贾种民,只是问道:“贾卿,是在勘探轨道路线?”

“圣明无过陛下!”贾种民在车外答道。

“线路可已勘定?”

“奏知陛下,还未勘定,还需数日之功,方能确定一条入城的道路。”

“哦!”赵煦点点头,道:“此事,卿要和沈卿加强沟通。”

“技术上的事情,要以沈卿的态度为主,也要多多听取工匠们的意见,不可一意孤行,更不得因一己之好恶,就轻易决定。”

“相关进度,要奏报于朕前。”

早在去年十月,赵煦就让沈括开始研究轨道运输技术。

并联系了那几个在城外烧砖、烧瓷以及在城中经营着堆垛场的商贾,让这些人出钱,资助专一制造军器局在这方面的研究——谁叫这些家伙,有这方面的需求呢?

到今年年初,沈括就拿出了一条实验性质的木制运输轨道,并将之铺设在了城外的琼林苑。

作为琼林苑内部运输垃圾和土方的工具,试用了一段时间后,吸取了经验,改进了技术。

随后,开始将这种轨道,铺设在了汴河、蔡河的堆垛场内。

于是广受好评,也锻炼出了一支熟练的工匠队伍和维修队伍。

到得上个月,随着靖安坊的拆除工作进入尾声。

大量的建筑垃圾,需要运出城外。

同时,大量的建材,也需要从城外运进汴京。

于是,赵煦就让沈括带头,研究建设一条从靖安坊到城外砖窑、瓦厂以及其他作坊的运输轨道。

至于建设费用?

一半从汴京学府的项目收入中支出,一半从开封府拿。

当然了,因为是第一次建设长度达到数十里的木制运输轨道。

建设进度和落地后的效果,都有待观察。

“诺!”贾种民却是没有想到,赵煦对这条木制轨道,有着这么高的关注度。

不过,这也让他兴奋了起来。

官家如此关注,只要做好了,功劳大大的有!

当即,他便拍着胸膛保证:“愿请陛下放心。”

“臣愿立军令状,必不叫陛下失望。”

“善!”赵煦颔首。

贾种民,虽然是恩荫官出身的三代。

但他是个卷王,而且他还是个懂技术,也尊重技术的卷王——其在赵煦的上上辈子,曾主持重修了州桥。

为了修好州桥,这位当时已经升到待制级别的重臣,可是以弟子姿态,请教了很多人。

其中包括宋用臣。

一个文臣士大夫,请教一个内臣。

这在大宋是很罕见的事情。

所以,他来负责监督施工,赵煦是放心的,之所以特意将贾种民叫过来嘱托一番,不过是想给他打一点鸡血,让他工作更积极一些。

反正也不要钱,对吧!

打发走兴奋不已的贾种民,御驾继续上路,在御龙直的簇拥下,很快就来到了开封府。

蔡京,自是照例带着人在开封府府衙前恭迎。

同时出现在人群的,还有金总持的身影。

赵煦隔着帘子,老远就看到了人群里的金总持的身影。

“这大和尚倒是个知趣的。”他轻声评价着:“不愧是能越万里而来的高僧。”

如今这个时代,佛教在天竺已经式微。

婆罗门教与在北天竺地区高速扩张的大食教,对着佛教混合双打。

所以,金总持算是最后一位,走出天竺,来到大宋传法、弘法的高僧。

在他之后,天竺就再也出现过,世界性的高僧。

所以,赵煦其实对金总持,是有着很大的期望的。

正是在这种心态下,赵煦才对他用上了赵官家们对武臣们用的手段——pua。

以此来确定他的立场和态度。

现在看来,金总持是过关了。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