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小说网

正文 回答问题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第2页/共2页)

梅贻琦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时间很长。而清华大学从1911年开办时起,大约换了十几任校长。有的只做了几个月,有的还没上任就被学生抵制掉了。

有人问梅贻琦:“怎么你做了这么多年?”

“没有人愿意倒梅(霉)吧!”梅贻琦回答。

这个问题很难答,一句两句说不清,还容易引起麻烦乃至纠纷,并且让人说自己有傲气。巧的是这人问的恰是梅贻琦,提的问题又恰是换校长。善联想、反应快的梅贻琦便利用谐音造了个小幽默,作了个无效回答。

●“闪避式”回答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访问我国期间,曾去上海复旦大学与学生见面。有一位学生问里根:“您在大学读书,是否期望有一天成为美国总统?”

里根显然没有预料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但这位政治家颇能随机应变,他神态自若地答道:“我学的是经济学,我也是个球迷,可是我毕业时,美国的大学生有四分之一要失业,所以我只想先有个工作,于是当了体育新闻广播员,后来又在好莱坞当了演员,这是50年前的事了。但是我今天能当上美国总统,我认为是早先学的专业帮了我的忙,体育锻炼帮了我的忙,当然,一个演员的素质也帮了我的忙。”

里根这一段精彩的回答自有他独特的魅力,他采取“闪避式”的回答方式,避开了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谈,从其他角度巧妙地回答了难以对答的发问。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对这样的语势“锋芒”,采取断然回避的消极方法固然不行,“意在言外”可以说是一种较高的语言境界。这种语言表达方式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实际上是以退为进。因此可以说“避锋”是为了“藏锋”,“藏锋”是为了更好地“露锋”,这样的语言自然会有较强的魅力。

●曲解原意回答

1988年,美国第四十一届总统竞选,布什和杜卡基斯将进行最后一次电视辩论,胜败在此一举。杜卡基斯首先嘲笑布什不过是里根的影子,没有自己的政治主见,作为一个政治家,其自身政治标记不明显。当杜卡基斯用嘲弄式的发问“布什在哪里”时,布什反驳:“噢,布什在家里,同夫人芭芭拉在一起。这有什么错吗?”布什轻松的回答,一语双关。这一回答既表现了布什的道德品质,又讥讽了杜卡基斯的风流癖好,置杜卡基斯于极尴尬的境地。自此,在后来一系列的交锋中,杜卡基斯溃不成军,一败涂地。布什在最后时刻反败为胜,终于实现了入主白宫的愿望。

杜卡基斯是个强硬对手,他抓住了布什作为政治家的致命弱点。“布什在哪里”是指布什没有独立性和政治主见,是一种艺术化了的政治语言。所以一句“布什在哪里”,把布什推向了危险边缘。但布什毕竟技高一筹,他把提问中关于政治上的原意故意作具体的通俗化理解,答成“在家里”,这是他反败为胜的关键。这一次布什抓到了杜卡基斯的痛处——风─流癖好,多少竞选者在这方面翻船。杜卡基斯无言以对,以致一发不可收拾,终成败势。成败居然是转瞬间的事,令人深思。

●荒诞回答

造谣中伤在美国总统竞选中是常有的事。约翰·亚当斯竞选总统时,有的共和党人就指控他曾派竞选伙伴平克尼将军到英国去挑选四个美女做情妇,两个给平克尼,两个留给他自己。约翰·亚当斯听了哈哈大笑,说道:“假如这是真的,那平克尼将军肯定是瞒过了我,全部独吞了!”

对这种内容庸俗无聊的造谣中伤,有时可以装听不见,置之不理。但若是已流传开来,有损于形象人格时,就不能不认真对待了。说认真,不一定非得“较真儿”。像亚当斯这样以荒诞诙谐的语言方式作答,也不失为一种有效还击的方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