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小说网

零点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天地任我行之二 > 正文 第213章:重用贤能,天下归心

正文 第213章:重用贤能,天下归心(第2页/共2页)

优惠”政策,用免税和经济补助来吸引农民前去落户,结果愣是让“九边重镇”各地22年来“户口增倍”,大大有利于“明长城”一线的国防安全建设,给朝廷减轻压力。而最早从内地“闯关东”的人,也恰出现在这一时期。

其中最关键也最难办的是两样——“严盐法”和“钱钞之禁”。所谓“严盐法”是对“洪武朝”时杨思义倡导的“开中法”的再调整。“开中法”是明清政府实行的以盐、茶为中介,召募商人输纳军粮、马匹等物资的方法。

自洪武年间实施以来,对巩固国防,加强边地防务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到了“永乐时期”,情形大变。

自永乐八年西元1410年起,明成祖朱棣开始主动出击,先后5次大规模对蒙古各部用兵,虽捷报频传,但每次出师都在30万人以上,加“下西洋”、“开运河”、“通西域”等大动作同时进行,使财用捉襟见肘。

无奈之下,夏元吉开启“跳跃性思维”,变“开中法”为“严盐法”,即由每年的商人向“九边重镇”输粮食、军械、马匹以换取“盐引”,变为商人仅向北征蒙古的“出发地”集中输送粮食、军械、马匹来换“盐引”罢了。

这小小的调整,虽减少了“九边”其他“边镇”的收入,却保证国家可以短时间内集中大量钱粮,打好北征蒙古草原之战。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夏元吉故伎重演,顿时解决了大明王朝迁都的经济难题。

虽说这是“权宜之计”,可毕竟解决了实际问题。其实,“钱钞之禁”是朱元璋时代的“历史遗留问题”。洪武时代,朱元璋发行纸币,即“洪武宝钞”,但当时明朝发行纸币并无“准备金”,导致纸币贬值,物价飞涨。

永乐时期虽出台禁令,严禁民间金银交易,但老百姓依然对“宝钞”采取抵制态度,具体方法是每到用纸币交易时,就故意哄抬物价,每到用铜钱交易时,便恢复常价,虽时常重惩,却屡禁不止,以至于曾一度出现“纸不如铜”的尴尬局面。这也是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即元朝统治者滥发纸币造成信用危机!

夏元吉反对用强,对症下药,一方面紧缩银根,保障“宝钞”信誉,另一面让纸币面额所代表的“价格”同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盐挂钩,以维持“宝钞”经济价值稳定,不会轻易贬值,类似后世的“石油美元”。

这种“穿越时空”的“经济手段”确实管用,不久后的物价也渐趋稳定,使得国家财政日益平稳。而身为“大账房”的夏元吉,又面临着国家每年“花费如流水”的情景,自然养成了夏元吉“用度谨慎”的性格特点来。

每年岁末朝会,夏元吉都会“谏阻奢靡事百件”,甚至包括宫廷开支和藩王用度等。连“永乐时代”的各式“大活动”,如接待外国使节、修筑河道、“边墙”,乃至练兵设防等样样用款,但凡由他负责,皆小心百倍,认真核算,能省则省。为此,他时常与兵部、户部等部门的官员发生争执,由此得了一个绰号“夏刺头”。

所谓“刺头”,在当时民间方言里,就是“小气鬼”的意思。这次,“刺头”夏元吉也终于刺得明成祖朱棣龙颜大怒。永乐十九年西元1421年,朱棣欲发动第三次北征蒙古草原,并一举平灭鞑靼太师阿鲁台所部。

深感国家财政日益吃紧的夏元吉却看不下去并竭力阻止,于是触怒朱棣。加上一直深恨夏元吉的国公张辅以及汉王朱高煦的争相挑拨,终于使夏元吉被解除职务,并由厂卫特务机关送到“内宫监”长期关押。

幸好深知其才的太子朱高炽从中调解,方才保住了其性命。在抄其家的时候,家中仅布衣和瓦器。朱棣闻之感叹:“果然刺头也。”而北征的结果,也不幸被夏元吉所言中,蒙古人望风而逃,明军无功而返。

然而,明成祖朱棣连续发动远征,“严盐法”渐被滥用破坏,而国家财税也捉襟见肘,使得国库空虚。当然了,明朝骑兵远没有汉唐骑兵多,全是靠大规模发动步兵与“神机营”去草原上示威,结果不然而喻。

从夏元吉下狱的永乐十九年西元1421年至朱棣病逝于第五次北征归途的永乐二十二年西元1424年,仅大米的价格,就从1石1贯“宝钞”,飙升到了1石50贯宝钞!也就是说,明朝国内通货膨胀了至少50倍!

朱棣病逝后,明仁宗朱高炽登基,赦夏元吉出狱并官复原职,首任要务还是解决这“通货膨胀”问题。

夏元吉殚精竭虑,再改“严盐法”,允许商人用宝钞直接换盐引,规定以300贯换1引,并继续对皇帝“刺头”,禁绝宫廷奢靡消费。尽管皇室成员和各地藩王对此腹诽不已,但明仁宗始终相信夏元吉的忠心体国。

因此,到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夏元吉又主持改革商税,减少国内关卡,鼓励商品流通,削减收税比例,力争“税少而财增”,经永乐时代日益空隙的国库终于重新充裕起来,让后来的明英宗有了豪横底气。

宣德五年西元1430年,夏元吉退休,数月后病逝于家,赠“太师”。这位历事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四朝的“大账房”,堪称“永乐盛世”、“仁宣之治”两大黄金时代的关键人物。 话又说回来,素来被认为“刺头”的夏元吉,也有大方的时候,比如每年划拨给各地收养孤寡老人的“养济院”的经费,从来都是逐年增加。

但凡有各地闹灾,划拨救济粮米均大大超过预算。相反,私生活方面,其亲弟弟从老家来看他,他也仅赠米两石而已。不过,对于京城周边乃至老家的孤苦学子们,却能时常得其无私资助,完成十年寒窗。

在这位“大账房”眼里,“钱”如果用在了老百姓身上,也就是用在了“刀刃”上。当然了,夏元吉却不知自己的“生平事迹”,被后来的崇祯皇帝拿来当作衡量明朝官吏的“参照物”,让不少心存浑水摸鱼者忐忑不安。

…………………………………………

哈哈,多谢各位书友关注,收藏,推荐,订阅和评论!身为作者,我很高兴也很荣幸能为各位读者提供一部符合大众口的“都市异能”兼“修真玄幻”小说。常言道“人生苦短,笔尖修长。”是故,修真路漫漫,何处觅长生?烦恼无去处,且看书中人!愿《天地任我行之“系列”》小说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与感悟!

本故事纯属虚构,若有雷同实属巧合!道友们,打工辛苦,时间紧迫,创作不易,点赞收藏,顺便转发,欲知情节?下回分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欢迎我的书)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showpop('/?id=23954&cid=21796665&ajax_request=1');" class="btn-addbs">『加入书签,方便阅读』</a>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