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小说网

正文 陋思(第1页/共2页)

陋思篇为我高一所写,原文已被我烧掉,不过我有超忆症,完美复刻那时的思维不难前言

只有一种情况,人类才能做到任何事,那就是他是个理想模型。

假如说一个人他想拥有强大的血肉,假设他的血肉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可以通过锻炼得到强大的血肉,但并不能说,他就拥有获得强大血肉的所有条件,因为假如他没有一个肯锻炼的心灵,那么他便是不拥有获得强大的血肉的心灵条件,我所说的这个不肯锻炼的这种心灵,是绝对没有的那种状态,而不是他稍微努努力就能做到,是绝对没有。

但是,我们能判断对方的血肉,我们是无法确定对方的心灵的,这时我们通常会喜欢对别人说,再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说不定就能成功,这是不合适的,因为一旦超过他痛苦的阈值,他就会崩溃,他不锻炼的代价你付得起,但他疯了病了的代价你一点都付不起。

所以最适宜的是告诉他们客观的真相,可你必须先拥有判断客观的能力,再说自己明白客观的真相。不然你只是带着主观显示客观,觉得自己有判断能力罢了。

首先对人来说,理智是需要修炼的,情感却是本能,让人们顺从情感很容易,但让人们理智就很难了,能客观思考的人是少数的,甚至非常少,也许学识的增加,人会越加客观,但我从小学,初中直到高一的下学期,情况没有什么变化,那种逼近客观的人是极少数的,有时候一个班都没有一个,不说十全十美,那不可能,能十之八九把事情判断正确,然后再做对的人,实在太少了,一个年级大概只有十几个人,当然了每个阶段的难度不同,需要思考的东西不一样,小学,初中,高中,难度逐渐递增,但一般来说,那些在小学便能逼近客观的人,他们在初中,高中同样能做到这种事。

所以因为学识的增加,人就容易更客观这件事存疑,逼近客观的人并没有在高中明显地比小学和初中更多,从我的小学,初中,还有高一半年的经历来看,并不是这样的。

同时,就算是学识超过我们的老师,谬误也是不少的,对某件事判断失误造成了不好的后果,甚至不算是很偶然的事。

但就算这样,我从其中,也不应该得出一个结论。

因为有一个可以确认的便是,拥有更好的学习资源,能接受更优秀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样的群体中诞生出来的高素质之人,一定比穷山恶水的多,虽然是高素质之人不是逼近客观之人,但一个高素质的人比一个低素质的人更擅长思考,这没什么好奇怪的。

但我实际看到的,却能证伪,学识越多,会更加逼近客观这种观点。也许存在着某个阶段,人们会直接跨到逼近客观的程度,就像人们从蒙昧到启蒙一样,这次,会再从启蒙走到觉醒,我也许还要到高二,高三,到大学去,继续去发现,继续去思考。

至于我为什么知道证伪这件事,是因为初中的同学,流行读心术催眠术微表情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犯罪心理学等,他们会用这些去随意的判定别人的心理,而我一开始就不相信这些。

我直到初一还是很傲慢的,我觉得他们用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随意地判定别人的心理,是真的不会思考,我初二才意识到,我其实也并不怎么会思考,意识到这一点后,我的思维变得更加强大。

然后我整个初三非常痛苦,我并不会因为什么同学理解不了我的想法而难过,我也不觉得我比同龄人就怎么怎么样,我有思考的一面,也有世俗的一面,我讨厌孤独,去交朋友,我因为同学难过什么呢?

我是实在受不了我的爸爸妈妈姐姐,对我的控制欲,对我的精神暴力和肉体暴力,我才十五岁,而自我有意识起他们便这么对我做,我也只是个小孩子。

然后初三毕业了我就发现自己不对劲,怎么都提不起劲,只想在床上躺着,我因为初中同学们流行那些读心术一类的东西,又因为我自己好像出什么问题了,便买了三本书《对伪心理学说不》《改变心理学的四十项研究》《心理学与生活》。

我就知道了一个科学理论要被证明是科学有效,就必须可以证伪,是可以做实验证明它是错的,这个理论是要提前预测的,不能打马后炮,如果像精神分析学派那样,不提前预测而打马后炮,就没人能做实验它是错的,它就并不科学。

还有姐姐,我跟你说我是唯心的,只是让你明白我在说什么,其实我并不唯心,也不唯物,我一直充满了疑惑,觉得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是正确的,只有我愿意相信它是正确的东西,所以我可以相信心灵和灵魂,相信我的心灵变成了葵蛇,我的灵魂变成了夏凰,我的血肉尸体被山海卿这样的魑魅魍魉占据,但我只会用来描述一些浪漫的事情,我不会做什么:我相信你是坏人,所以你就是坏人。这样的事,我并不唯心,我只是为了让你听懂我在说什么。

综上所述,让人理智很难,逼近客观更是困难,所以在小学初中高中便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班里那个长得好看的人,地位便会更高。

就比如是个女生吧,

一个很漂亮的女生,对待她的会有这么几类人:

首先假如他们会因为欲望而影响自己,有一类人会对这个漂亮女孩示好,去接近她,去纵容她。

另有一类人,觉得不能以貌取人,有点理智但不多,不能逼近客观,他们便会对这个女生更加严苛,无足轻重的小事都能放大成为她内心的恶劣,以证明她相貌良好却内心不足,他们这样做可以满足自己的

道德感。

假如他们不会因为欲望而影响自己,这样的人倾向于随心,顺其自然。以上面为基础,便能分析出很多很多人的动机和行为逻辑。

就像那个不会因为欲望而影响自己的人,假如他拥有百无禁忌的交友观,他便有可能去和那个女孩交际,他们就是能不受影响,不过这样的人很少,几乎没有就是了。

可能性太多太多了,人类是多么好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