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举延后一年的召书发布后,在京城引起了很大的波动。人家大老远的从年前就往京城过来赶,结果朝廷一道公文就把这事给搅合黄了。三年三年又三年,你以为等这三年容易吗?
还是在礼部的官员耐心解释下,举子们才勉强接受。朝廷起码没有对这事不管不顾,还是出台了相关的弥补措施。
滞留在京城的举子们最看重的不是去国子监吃住以及每月领一两银子的补助,而是朝廷增加了五十个科举的名额,还有就是去煤山后偶尔能见到皇帝。
监贡生们见到皇帝有啥用?他们又没法顶大梁!咱们这些举子,先混个脸熟,然后跃了龙门后,有与皇帝的这段萍水之交,仕途不就可以平步青云了?
不关是海关署的事还是停办会试的事,都不是改变今年局势最为关键的重点,今年最关键的是能不能让京城还有北直隶的老百姓有饭可吃!老百姓有饭吃,一切都有希望,没饭吃、啥都是闲的。
解决百姓的口粮问题,南方运过来的漕粮靠不住,漕粮是解决官兵口粮问题的,用不到百姓头上。一年从南方运过来的漕粮现在最多也就是两三百万石,这点粮最多可就够京城百姓食用而已。想要解决直隶缺粮,起码还得多出三百多万石粮食出来才行。
最现实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大规模兴修水利,鼓励老百姓将这几年荒废了的良田都开出来种粮。同时把流入直隶附近的难民都分了地,让他们也参与生产。然而这个办法并没有实施基础和条件!清兵还在腹部肆虐,朝廷和内库又没有搞水利设施以及屯垦的钱。时间、空间和资金条件都不具备,搞个毛线的农业恢复运动。
没有条件,可也不能啥都不干,主意就只能打在内宫上了!宫里除了有大量工坊和匠人外,还有大量的皇庄和农民。皇庄拥有的土地不少,杂七杂八加起来,能有目前北直隶五分之一的土地。而且还都是好地,基本上都是水浇地。
这些皇庄都集中在京郊的几个府县,被清军的破坏相对较少,组织生产比较容易,还能直接管控,是最合适下手的场所。
“来人、去将大伴还有内事堂在家的几位公公都叫过来,朕有要事吩咐给他们做。”
身边的小太监很快就将王承恩他们叫到了内殿,见人差不多到齐以后,朱由检也没客气直接开始布置任务:“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年节马上要过完了,你们也得把心思都收回来,用到正事上。今年宫里要做的事很多、不过开年之计,自当以农事为重。因此大家这段时间的主要精力都得放到皇庄、宫庄的生产上来。朕今年对皇庄经营有个大的目标、最少产粮量要比去年高四倍。”
四倍?皇上这是疯了吧!他知道四倍是什么概念吗?王承恩等人听的这话,眼睛都崩的像牛眼一样。
不待他们做反应,朱由检就摆了摆手,继续说道:“这个要求并不是无的放矢的,朕也没要求你们在主粮上取得这么大的收成。今年皇庄的田要全部种满、其中六成以上要种番薯、马薯、和玉麦,这种杂粮产量大、抗旱性好,是能多产粮的好作物!你们现在就得筹集种子,务必要保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