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小说网

正文 第574章 大结局(第1页/共2页)

洪熙二十年(1426),朱高煦四十六岁,大明帝国在电磁研究进行了四五年后,终成功解决无线电的冲突问题,完成了无线电的架设,当年先接通了江南全省县府一级。

洪熙二十一年,大明在休养生息之后与沙哈鲁再次一起起兵,一年时间灭了奥斯曼帝国,双方分了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大明故意要了少部份,主要是后世的伊斯坦不尔,扼守黑海出口。

同时要了奥斯曼帝国以南,所有地中海沿海的部份,又分割到里海以南。

这样从地中海,到黑海到里海,重要的部份出海口和海域都在大明手里。

沙哈鲁的帝国几乎没有水师,更不觉得海上有多重要,他得到了波斯以北,阿塞拜将和各鲁吉亚以北、奥斯曼东北和北部的所有地盘,全部都是靠近后世大罗刹的位置。

沙哈鲁因为占据的地盘比较大,还感觉占了明军便宜,有点不好意思。

要知道他占领的地方,即便在后世,也都是战争频发,不够发达的地方。

洪熙二十四年(1430)朱高煦五十岁,明军先后攻占马穆鲁克王朝和札剌亦儿王朝,兵锋到达后世野门和杀特。

朱高煦用了二十多年时间,把整个西亚和中亚,除了沙哈鲁的地盘外,全部纳入大明境内。

此时整个亚洲,只有东亚的高丽和东本,北亚的沙哈鲁,三个王朝还存在。

朱高煦留着沙哈鲁,主要是逼迫他们继续往北去。

在朱高煦之后的大明皇帝,可以不用遵守双方的和平协议,包括沙哈鲁去世后,双方协议自动失效,大明到时可以逼着帖木儿帝国往北扩散,从而进入大罗杀地盘,让他们和大罗杀相爱相杀去。

此时朱高煦年近五十岁,大明太子也立了很多年,但大明上下,几乎没什么人见过太子,太子依然在外,很多人不知道太子在哪。

洪熙二十五年,朱高煦传旨,让太子进京,天下轰动。

此时大明帝国上下才知道,太子居然是新的奥斯曼总督秦汉。

秦汉在波斯任过总督,然后又在奥斯曼任总督,两任总督干了十年,每任五年。

十年中,当地发展非常之快,汉人人口直线上升,两地的经济也不亚于大明最富的地方。

因为奥斯曼省也好,波斯省也好,当地盛产石油,还种了胶橡,都是大明帝国现在最需要的东西。

太子进京的同时,洪熙二十五年三月,朱高煦带着一众大臣来到京师城外。

现场有大量甲兵守卫,朱高煦下了马车后,看着马车里陆续出来的大臣,不由表情有点无奈。

黄福已经致仕,李景隆病重而亡,靖难中的好多老将也死的死,致仕的致仕,讨逆中的功勋李彬、李远也先后病逝,平安病重在家,提前致仕,盛庸、瞿能个个身体不怎么好,在家里养病。

年轻时他们打仗太猛,又到处奔波,年纪大了之后,个个问题出来了。

也亏的现在大明医术领先全世界,要不然估计死的更多更早。

朱高煦的内阁也换了好多人,其中四分之一都是四十岁左右,比朱高煦还年轻的年轻官员,基本都是经历过小学中学大学三种新学后起来的。

有好几个都是太子朱瞻壑的大学同学,这也算是为太子铺路。

关键这几个人还不知道他们大学同学就是太子。

等这次太子回京,朱高煦就要正式介绍他们和太子再见。

就在朱高煦盯着马车有点出神时。

边上一个科技司的年轻官员,上前小声道:“陛下,都准备好了。”

朱高煦回头,看到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官员,正是科技司新官员,才正七品的于谦。

朱高煦盯着于谦看了几眼,心想,这世你可能没机会拥立新皇帝了,也没机会认识大明战神了,至于将来能不能坐到高位,就要看朱瞻壑的眼光和用人。

于谦被朱高煦看的有点发毛,赶紧低下头,心里非常慌,不知道自己哪里惹皇帝不高兴。

“于谦是吧,好,好。”朱高煦这时笑着点了点头,然后往前走去。

前面有科技司的人正在摆弄,后面陆续有官员跟着皇帝过来。

大伙到了现场后发现,现场地面上铺了两道金属轨道,轨道很长,约有五百步。

东面有个大大的箱子,像是马车车箱,但前面比较厚重。

“来来来,上车上车。”皇帝心情很好,今天是试验火车车轨的日子。

从发明气缸到高压锅,再到现在初次试验蒸汽机,大明朝在蒸汽机上前后投入了近十年时间,这还是有朱高煦做为指导,有后世少许经验之下。

若不然,或许还会更长。

但蒸汽机出现不代表现在就能造火车。

今天他们就是来试动力的。

朱高煦诸大臣们来到车厢处。

于谦这时也正站在车厢边上,然后向皇帝众人介绍。

“这车头加车厢,全重四千斤。”

“装的是单汽缸蒸汽机。”

“锅炉蒸汽压力为0.3兆帕,锅炉内装有一个平放的汽缸。机车有两对动轮,由齿轮传动,轴列式为0-2-0。机车装有一个大飞轮,借助于它的旋转惯性动力,保持汽缸活塞的往复运动。”

朱高煦把伏打电池改成了洪熙电池,但压力的单位等一些单位称呼都没有改,因为毕竟前世用习惯了。

大明朝的第一台蒸汽车厢,比原时空1814年英国的第一辆铁路蒸汽机功率还要大了一丢丢。

车厢长约十米,可以坐二十个人。

原时空英国的第一辆功率比他们小,可以坐七十个人。(拖了五节车厢)

朱高煦这边只有一节车厢,就要看看速度和拖力。

皇帝当头率先坐到车厢里,接着各人纷纷进入车厢。

坐了二十个人后,车厢开始启动。

声音当然很吵,咣察咣察,震的众大臣们纷纷要捂起耳朵。

因为只拖了二十个人,速度也比较快。

朱高煦还专门派人在边上用大明新出厂的怀表测速。

时速约十五公里,即三十里左右。

他们五百米跑了两分钟不到。

这个速度还算可以。

但现在只有二十个人,一个车厢,如果要是拖五节车厢,一百个人,速度肯定要大降。

当然,大明现在还早,还有的是时间研发。

后续不但要改变汽缸数,还得研究内燃机。

至于朱高煦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就得看他身体和运气了。

他从坐上大明皇位的那天起,就呕心沥血的为大明进入工业化而努力,仅用了二十多年时间,把一穷二白的大明王朝,带入了工业化的进程。

以后的路,就要看他儿子朱瞻壑了。

洪熙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瞻壑进京。

当天入驻东宫,第二天乘马车上朝。

因为朱高煦自己都不怎么上朝,所以平时百官们上朝都磨磨蹭蹭,但听到太子来了,当天京师文武百官早早来到皇城外,大门还没开,就已经在纷纷讨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