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边送了消息过来,李九江在德州修建十二连城,开春以后,他绝不会再像上次一样倾巢而出直扑北平,看起来朝廷已经不再抱着一战功成的打算,这是要和俺长期对峙了。”
燕王府正厅内,这些时日奔赴各地忙碌的将领都赶了回来,从张玉朱能等亲信大将,到朱高熙朱高燧这样的年青一代,再到道衍等一众文臣济济一堂,所有人都知道出了大事,都在沉默地等待着朱棣开口。
然而朱棣开口说出的却是这么一番话,不少将领都心中一沉,这是个好消息也是个坏消息,好消息是北平不会再面临上次那样的绝境,坏消息是跟地大物博坐拥四海的朝廷打长期战争,光想想都是个让人绝望的事情。
但朱棣随后却笑了起来,环顾左右:“看起来朝廷终于是正眼看俺了,倒是让俺心里爽了些。”
大厅里响起些干笑声,这个笑话实在有些冷,不少已经听到风声的将领还是按捺不住问了出来:“王爷,西边出事了?”
朱棣点点头,走到沙盘前,看向宣府位置:“错不了,南部草原集结了数万蒙元骑兵犯境,眼下正在攻打大同边塞的长城,如果不出意外,边关要告急了。”
数万骑兵?那可真是大手笔,谁都知道瓦剌鞑靼这些年被打得头都抬不起来,罪魁祸首就是眼前这个倒戈向朝廷的燕王,听说这些年草原上的王庭每隔半年就要换个位置,好像就是生怕朱棣一时兴起学霍去病带着骑兵进草原来个千里奔袭,他们哪儿来的胆子搞这么大的动作打边关?
...是了,这个最能打蒙古人的藩王正在造反。
这下不止武将们一片哗然,连文官都皱起了眉头,张玉有些担心地开口:“王爷,宣府大同算是北平后方,若是蒙元得手,和朝廷两面夹击,北平岂不危在旦夕?”
“俺也是这般想的,宣府大同如果能乱起来,当然有利于俺南下和李九江决战,但若是落到了蒙古人手里...”朱棣目光闪烁,“那是一群吃人不吐骨头的野狼,当年的事情,绝对不能再犯上一次,俺做不到看着大明山河落进蒙古人的手里不去管,这天下不仅仅是俺那侄子的天下,也是俺皇考,和天下汉人的!”
这话里透着股战场厮杀的铁血味道,将领们兴奋起来,王爷这话是要打大同?
朱棣并没有明说,只是示意众将畅所欲言,一时间众人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连文官都跃跃欲试准备说说自己的意见,大厅里十分热闹,朱棣和道衍站在沙盘旁边,只是听着,并不言语。
其实李景隆南逃之后,就有不少将领进言要带兵去打一打宣府大同,只要能吃下这些地方,北平就有了一个稳定的后方,连被关在大宁的宁王都来了封信疼陈利弊,想让朱棣去打辽东以此来留条后路或者是实现战略缓冲,但这一点朱棣和顾怀道衍早就有了共识,这些地方打下来不一定是好事,毕竟现在用的口号还是靖难,打下来了就得负责,没有朝廷从南边运粮,怎么解决边塞长城的防守问题?
所以对于这些意见,朱棣并没有采纳,但为了锻炼手底下的将领,他还是想方设法给他们找了些事做,包括今日把他们叫过来,也只是为了要用这个过程来统一众将的认知,这算是他多年战事中形成的培养将领的习惯。
要说朝中缺少大将其实也不然,开国的名将们虽然老的老死的死,但当年追随他们东征西讨的年轻将领还是有的,新生代的将领也已经成长起来,顾成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从这些人中选一个来担任五十万大军的统帅,此时朱棣的处境绝不会这般幸运。
但偏偏是李景隆,而且更幸运的是,五十万大军一败涂地,他居然没有被问罪,更是在主帅的位置上坐得死死的,刚看到这个谍报的时候,朱棣甚至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要不是下面清清楚楚写了顾怀的名字,他甚至以为自己出现了幻觉。
但李景隆是草包,手底下那些将领却不全是,反观自己手底下有什么?这些将领中原本职务最高的反而是投降过来的顾成和张信,一个三品都督一个北平都指挥使,而张玉朱能谭渊之前只是卫指挥使,最多带过几千兵马,他们能比在开国之战中成长起来的瞿能等人更高明?并不见得。
所以朱棣要培养他们,让他们一步一步成为独当一面的名将。
世上从来没有生来就是名将的人,他们都是一步一步在实战中成长起来的。
可以打的目标实在太多,众将议不出来结果,但赞成落井下石打宣府辽东的将领显然更多,朱棣这才微微一笑,压下争论开口道:“其实你们说得不错,眼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