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这个称谓可不算陌生,刘邦之父刘太公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未曾为帝王,而被尊为太上皇的人。原因是他的儿子是皇帝,也是第一位在世就被尊为太上皇的人。
而历史上比较出名的太上皇还有李渊,只不过李渊到底是主动退位还是其他,这就难说了。毕竟他的儿子秦王都来了一出玄武门之变,事情也就变得复杂了。
宋朝的宋徽宗赵佶也曾是太上皇,只不过那是因为金兵第一次南下,他就传位。谣传他退位后还后悔,想要复位这些。结果第二次金兵南下,他也他的儿子钦宗都被俘虏,皇室宗亲几乎被一网打尽。
靖康之耻和叫门天子,算得上是刷新了皇帝的下限。
朱雄英觉得自己的历史不算特别好,但是可不能让一些不肖子孙胡来。现在看起来还是有可能的,大明的皇帝暂时没有刷新下限的可能。大明战神这些,也不要出现比较好。
老朱看起来是一门心思想要去当太上皇了,这也是很多朝臣们看出来的,老朱现在也毫不掩饰这样的心思。至于皇太孙朱雄英,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一下子改了名字。
现在皇太孙的名字被正式改为朱允煐,这也算得上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了,这就是在为登基准备。
所以不少人就在说魏国公徐辉祖肯定是最早知道这些事情的人之一,早早的就为了避讳从徐允恭变成了徐辉祖。这不只是避讳,这也算得上是在表明自己的一些心意了。
早朝上,老朱看着殿上的文武,以及一些皇子,“朕年老体衰,现如今也无法理国政。皇后早逝、太子亦病故,朕心力交瘁。好在太孙长成,且颇为英武,朕想着就退位了,也好荣养几年。”
朱允煐立刻跪下,这个时候他说什么都是错,还不如不说,该做的面子工程还是要做的。
看着堂下的文武不说话,老朱皱眉,继续问道,“都哑巴了?咱说的这事如何?”
任亨泰咬了咬牙,站出来说道,“国朝大事,皆陛下圣心独裁。皇太孙殿下英明睿智,且观政数载,臣......”
高座龙椅的老朱不高兴了,纠正道,“咱的太孙不是观政,他临朝理政数年,朝堂这些大事皆是他处置!咱的太孙这么些年,可曾出了差错?”
朱允煐心里暖暖的,老朱这是毫无保留的在支持他啊!
本来就不算太孙铁杆班底的任亨泰立刻跪下,说道,“陛下圣明!”
看到总算有人带头,不少文武这个时候也站出来了。一个个的也都是急于表态,他们看出来了当今天子不是在钓鱼执法,是真的想要传位,这个时候自然也就需要抓紧时间表明心意,要让皇帝陛下、太孙殿下看到他们的忠诚。
而这些人,基本上都不是老朱的心腹,也谈不上是太孙班底,自然更加急迫表现自己了。
眼看着大部分人都站出来了,徐辉祖、茹瑺这些人也就顺水推舟了。他们的身份特殊不好急于站队,但是谁都知道这些人的立场。现在随大流站出来自然没问题,也使得老朱退位的提议看起来更加得到了认可,一时间声势浩大。
在一片陛下英明、高风亮节的赞叹声中,老朱觉得大势已定。就算是他的那些儿子们,这个时候也不敢提出任何的反对意见,一个个的也都是乖巧的认同。
老朱这个时候也想起来什么一般,说道,“咱自小在老家务农,在庙里也干了几年杂役。这么些年来,咱自认身体康健。只是一到岁数,说精力不济就精力不济了。后世之君,年到七十就退位。”
这一下不少文武大臣都愣住了,虽然朱皇帝不按常理出牌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只是这一次看起来,老朱更是定下了一些了不起的规矩了。
此前一直不说话的朱允煐一下子活了过来,赶紧说道,“皇爷爷于乱世中定鼎天下、建立大明基业,后世子孙自然不敢忘怀皇爷爷的伟业!”
这一下子算是定下来了一个基调了,后世的子孙就算是再厉害,也不能超过老朱。
不是说在位的年数,而是在位的年龄绝对不能超过七十岁。考虑到老朱现在的年龄,估计以后的后世之君,基本上在六十八、六十九,就要考虑退位的事情了。
要不然的话,就是一个大不敬,要不然就是有违祖制等等,这对于皇帝来说也是一个头疼的事情,这也是对他们的一个限制。
听到朱允煐这么说,就算一些人心里有想法,这个时候也赶忙站出来表态。其实朱允煐这么说,大家也不觉得有什么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