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小说网

零点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瀚海唐儿归 > 正文 第359章风起河西魂兮归来

正文 第359章风起河西魂兮归来(第1页/共2页)

李秀云来了又走了,就在张昭摸着被夹的生疼的腰杆还在回味不已的时候,李秀云留下一封书信就消失不见。

张昭这才知道,李秀云的到来,是大有深意的。

按照此时权贵人家嫁女的规矩,在大婚的前一个月,会让一个家中精心培养的丫鬟去跟姑爷睡一个晚上,以此来确定姑爷身体上没有什么毛病。

张昭当然是没毛病的,他有没有毛病,曹延禧的亲姐姐曹三娘子肯定知道,张昭的两子一女也不可能是假的。

但瓜沙二州的归义军老人们还是愿意来这么做,那只能说明一件事。

就是他们已经决定完全下注到张昭身上了,以至于李秀云这样出身和相貌的美人,都愿意拿出来作为陪嫁的媵。

有鉴于此,张昭知道,自己必须要返回敦煌一次了,去彻底吸纳曹氏归义军的所有力量为己所用。

就在张昭装备回敦煌一趟的时候,中原朝廷的使者,一拨接着一拨的到来,全都是催促归义军贡使上路的。

已经六十四岁的张昭外公宋同义,此刻显得异常精神矍铄。

自他到凉州见到张昭以后,无时无刻都在由内而外散发着老怀大慰的气息,脸上的笑都没停过。

上元节过后,中原后晋朝廷,给张昭的封赏确定下来了,他要求的秦州回归陇右,百工千人,慕容信长的婚事全部应允。

中原朝廷同时还开放河西盐进入关中销售,这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只不过卖河西盐的同时,张昭也要同意将河西马卖给朝廷。

这小事一桩,张昭想了想,也同意了。

河西马又不是专指汗血马和折耳马,这两种马,张昭都才几千匹,他肯定不会干,但同样不错的凉州马,还是可以销售一些出去。

而张昭一字王的王号也定下来了,那就是韩!

听到石敬瑭要封自己为韩王,张昭愣了半晌后,差点被气笑了。

他简直要为石敬瑭或者桑维翰的聪明才智,点上二十四個赞。

按照此时为封王挑选王号的惯例,能给张昭上的一字王号有三个可以用。

即以张昭的河西陇右节度大使驻地凉州,封张昭为凉王。

以张昭籍贯来选的话,则有两个选项。

张昭祖籍南阳,战国时期绝大部分地盘属于楚国,小部分属于韩国,所以就有韩王和楚王两个选项。

对比下凉王、楚王和韩王这三个王号所代表的意思,那就很有趣了。

先说凉王,这个王号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国,所以一直以来,就有很强的独立属性。

不管是东汉末的董卓祸乱朝纲的西凉军队,还是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前凉、后凉、北凉、南凉。

这些凉王,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那就是基本是称孤道寡的一方诸侯。

石敬瑭要是把凉王这个王号给了张昭,岂不就是变相承认,张昭这个坐拥河西陇右的凉王,照样是诸侯王。

那这十八州归国家,岂不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石敬瑭为了面子,直接就否决了凉王这个王号。

再说楚王,楚可是先秦大国,那是向周天子问鼎轻重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秦、楚、齐、晋,历来就是一字王爵中,最好的几个字眼,特别是问鼎轻重这个典故,让石敬瑭心里很不爽。

那么韩王这个王号,就让石敬瑭很满意了。

首先是韩国也是战国七雄之一,你不能说它不尊贵。

但除此之外,韩国在战国中的表现,那只能用一连串的惨字来形容。

除了三家分晋之后灭了郑国,韩昭王时期申不害变法中风光了一把之后,韩国一直都处于持续性的拉胯中。

位于四战之地的它,谁崛起了都要来打一打他,彰显下存在。

魏国强大起来夺取河西之地的时候,捎带给了韩国两耳刮子。

秦国强大起来了,东出函谷关打魏国的时候,一定也抽空给韩国两下。

楚人北上,也要骚扰。

赵国胡服骑射也要打打韩国显示存在感。

魏齐争霸搞出马陵之战,韩国无奈当了受害者和背景板。

秦赵相斗弄出了长平之战,韩国几乎被打的只剩下小半条命。

六国中,第一个被秦国灭亡的,也是韩国。

可以说,在整个战国时期,韩国就是被所有人欺负来欺负去的弱者,妥妥的班级霸凌终极受害者。

浑身上下都透露出,这个韩韩就是逊啦!的味道。

而这份气质,就是石敬瑭想要表达的。

当然,张昭更不知道的是,韩王这个王号,石敬瑭本来已经准备追封这个李嗣昭的。

此人是李克用的义子,也就是传说中的李晋王十三太保之一。

而为了不把凉、楚两个王号封给张昭,石敬瑭刻意把李嗣昭改为追封汾阳王,就是为了给张昭留出韩王这个称号。

“这不知羞的儿皇帝安敢如此?”

宋同义怒了,他觉得,自己的外孙以河西陇右十八州归国,如此丰功伟绩,怎么也该是楚王而不是韩王。

张昭也冷冷一笑,玩阴的是吧?本来他还想做的不那么过分,现在看来,不过分是不行了,因为儿皇帝给脸不要脸。

不过张昭不会拒绝韩王这个称号!

怎么说也是一字亲王,他以大义归国,明面上搞得大公无私,结果却因为王号和中原朝廷拉锯的话,是很破坏形象的。

而且,他还有的是时间和办法,来得到楚王或者凉王的封号,不急于在这一时较劲。

所以张昭要做的手脚,还是在河西陇右十八州归国这个事情上。

张昭拍了拍外公宋同义的后背,劝解老爷子别生气,一边把他的想法给宋同义一说。

顿时,老头子惊愕的抬起了头,第一次对他这并不太了解的外孙,有了新的认识。

。。。。

后晋天福四年,公元九三八年,三月,张昭以外公宋同义为归义军副使,河西陇右节度行军司马,充十八州归国专使的身份。

携带河西贡马三百匹,河西宿卫骁骑六百,河西陇右唐儿、诸羌、党项、沙陀、回鹘、龙家、龟兹、达旦各族专使三百人。

自凉州启行,走凉州洪池岭入兰州,再走狄道入陇西,最后自天水进入关中。

就在宋同义路过秦州之后,只隔了一日,秦州雄武军就非常‘巧合’的爆发了兵乱。

数千雄武军牙兵拒绝朝廷调令迁往凤翔,他们占领署衙,驱逐了秦王李从曮派来的兵马使。

听闻此情况,张昭亲自率归义军马步军七千,从渭州直抵秦州。

至于为什么张大王就在只与秦州相隔几十里的渭州,那主要也是‘巧合’不是。

张昭到秦州后,直接逮捕了带头闹事的牙兵牙将,把他们‘发配’到凉州去了,随后宣布大赦士卒。五⑧16○.com

不用离开家乡的雄武军牙兵和秦州百姓欢声雷动,随即张昭遣人,将雄武军节度使康福礼送出境。

康福哭嚎着,带着几十亲信牙兵,咬牙切齿的说要去东京告状,只不过,他几十人一路,走的比宋同义上千人还慢。

四月底,宋同义的河西陇右归国专使团,走到长安就停了下来。

此时的长安城躲过了乱兵之劫,晋昌军节度使安审琦,也算是五代比较有治理能力的节度使。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张昭打通河西之后,丝绸之路终于开始良好运转。

虽然跟大唐鼎盛时期没法比,但比起安史之乱以后,还是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有了丝绸之路,长安的经济活力,竟然一步步有所恢复。

人口比张昭走时,还多了上万人,大多都是各地行商以及丝织行业的人才回流。

长安城外,开远门外,李唐宗室,这些年一直在主持祭祀李唐诸代帝王的李寿龄,汾阳王郭子仪的六世孙郭昭,等一大批唐末遗老遗少,此刻都聚集在开远门外等候。

等到远远看见张字归义军大纛的时候,整个开元外欢声雷动,鼓乐声震天响起。

大半个长安居民,甚至连很多晋昌军牙兵都跟着来到了开远门。

他们也跟着欢呼了起来,他们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要欢呼?但就是觉得高兴。

等到使团走近,李寿龄带着十几个李唐宗室的耆老,排成排向宋同义敬了一大碗米酒。

当李寿龄举着酒碗朝宋同义走过去的同时,耆老们同声开始吟唱。

“殷其靁,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靁,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靁,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这是《国风.召南.殷其靁》,是以一个妻子的口吻,呼唤在外服役的丈夫回家。

大意是:雷声雷声响轰轰,响在南山向阳峰。为啥这时离开家?忙得不敢有闲空。我的君子真勤奋呀!快快回来欢聚一堂。

这首国风,用在这里是如此的恰当。

安西、河西、陇右的将士,不正如同勇敢而勤奋的君子那样,为国戍边,只是就陷于吐蕃就再也没回来过,他们的亲人是如此的渴望他们回家。

宋同义瞬间就泪如雨下,他接过李寿龄手中的米酒,随后一饮而尽。

就在此时,宋同义身后的代表安西唐儿的郭天策和惠兴和尚杨和。

代表河西唐儿的张家仅存怀字辈的张怀庆,曹议金的堂弟曹仁荣。

陇右唐儿代表姑臧李氏族长李简厚,凉州六谷阳妃谷沈家的沈念般。

一起上前扶住了宋同义,他们也开始以诗经唱答。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