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山继位之后,继续推行宽松的政策,想要实现忽必烈时期的伟大构想,东西真正一统(铁穆耳只是形式上统一了东西),但是当时朝廷皇帝海山、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皇太后答己三旨并行的格局让他深感不便。
于是海山在中书省之外(此时中书省的老大是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设置尚书省,以分中书省权力,尚书省的大臣都是在漠北时他的亲信,利用尚书省推进改革。
他一方面改革纸钞发行制度,想要稳定住纸钞的地位,发行“大元通宝”和“至大通宝”,并允许前朝历代铜钱可以一起在市面流通(颇有权宜之计的意思)。另一方面还下令准备整饬吏治(不过这事一直到他去世都还只是停留在制定方案的阶段,毕竟这个时候的蒙古诸王没有不贪的,大臣也都有样学样,你让自己制定制度整饬自己,能试行下去才是见鬼了,这事儿虽然没干成,但是却把上上下下的官员给得罪了一遍。)同时他还大肆分封有功之臣,大兴土木,在登基第十天就下令在上都和大都之间的,旺兀察都(河北张北)兴建元中都,他还下令在上都和大都大量修建寺庙。
从现在来看,海山制定新的货币政策、大力倡导反腐,在当时是直指时弊的,可惜他这皇帝不咋当家,以至于好的政策没咋见成效,反而因为大肆分封、大兴土木更加剧了国家矛盾。这一系列举措,不但招致许多大臣反对,同时也加剧了他和皇太子、皇太后之间的矛盾。
这里要说一下,为什么海山在位的时候会出现三令并行这种奇观呢?皇帝、太子、皇太后身后代表着三方势力,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因自小接受儒家思想教育,其老师李孟又是大儒,因此他天然的和儒家官员亲近,获得他们的支持在所难免,而因为海山登基后,大肆安排自己的亲信,惹来蒙古诸王不满,他们纷纷投靠到维护他们利益的皇太后答己身边,而皇帝海山支持者就是他的漠北亲信,相较于答己他的势力是弱了一点,毕竟元朝的大权掌握在蒙古诸王手里。
皇帝和皇太子的冲突摆上桌面,是因监察御史张养浩在至大三年上书的《时政书》,里面列举海山十项弊政:一曰赏赐太侈、二曰刑禁太疏、三曰名爵太轻、四曰台纲太弱、五曰土木太盛、六曰号令太浮、七曰幸门太多、八曰风俗太靡、九曰异端太横、十曰取相之术太宽。
啥意思嘞?意思就是说啊你海山赏赐诸王的土地、财宝太多了,对刑法不重视,封的爵位太多以至于质量下降,不讲究长幼尊卑,建造的宫殿、庙宇太多,发号的施令没啥实际意义(就是假大空),给奸佞小人做官的门路太多(朝中奸诈小人太多),宴饮频繁且奢华无度,各种教徒横行无忌,经常爱算命(比较相信相士的胡言乱语)。
要说这些话都是实话,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异端太横是啥意思了:海山上台之后,制定了优待喇嘛的政策(终元一朝,国教一直是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地位之高没有能与之匹敌的),规定老百姓殴打喇嘛的砍手,辱骂喇嘛的断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