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小说网

零点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大秦:死谏诤臣,开局持剑朝天子 > 正文 第82章 美哉我大秦少年,与国无疆!!

正文 第82章 美哉我大秦少年,与国无疆!!(第1页/共2页)

第82章美哉我大秦少年,与国无疆!!

右相王绾选择了先发制人!

他分别搬出了法家商君,儒家孔夫子,道家老子!

以三家先贤之言,佐证教育下沉的非正当性!

也就是全民开智……

势必造成民将不民,国将不国!

“右相。”

尹烈组织了一下语言,反驳道:“首先商君之言,是在特定的大改革时期,无需去跟小民商讨最初的决策,只要与民众共享成果即可!”

“而所谓的至德者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亦或者取得大成就的人不会和小民一起谋划……有理自然是有理……”

“商君的这两句话,通篇之意都是只要变法能够强国利民,便无需在意小民百姓的意见,更不要墨守成规!”

……

商君是个制定律例铁条的天才。

但商君的践行之道也改变了许多东西。

比如。

老一辈的秦王,往往可以跟平民黔首一起下地刨土!

从民众中来。

到民众中去。

这使得关中老秦人对于【嬴氏王族】的认可度……无与伦比的高!

绝对称得上是深入人心!

反观到了商君时期。

商鞅平时出行都是前呼后拥,防护极其严密。

诚然。

商鞅这么做也是为了防止刺客袭杀!

但论其根本,商鞅本身就不赞成君王与民众走的太近,其认为君主与民众应当保持绝对的距离,以免影响律法的施行!

即:商鞅推行的是极致的【法制】,并强烈反对【人制】。

问题在于……

在治世期间,完全脱离于民众的律法!

真的能够做到利国利民嘛?

并且后世之人,不可能全都有商君之才!

“我还是那句话……”

尹烈沉声道:“战争年代与治世时期是不同的两码事,司法可以独立,却不能一直高高在上!”

“商君这个人确实是无可争议的法家先贤,古今罕有!”

“但商君的傲慢……也是世所公认之事!”

“昔年,关中民众非议秦法,直接被商君处以流放之刑。”

“关中民众称赞秦法,同样也被商君处以了流放之刑。”

“我认为这就是司法严重脱离于民众的表现,过于极端,在治世期间是不可取的!”

……

法家视官吏为零件,百姓黔首为人矿,唯有君王超脱物外!

典型的王在法上!

商君把这个理念贯彻到了极致!

因此。

商君提出了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也就是商君与秦孝公制定的律法。

官吏和民众都只能执行!

就连议论和称赞的资格都没有!

谁敢论法!

甭管什么情况,统统流放!

这放在后世……如果法院判刑不公,老百姓就连抱怨几句的资格都不能有,这未免也太霸道了吧!

尹烈始终坚持,公义自在人心!

当然!

民意也是需要用律法进行框限的!

不然持续膨胀的民意,就会演变成多数人的暴政!

总而言之。

司法需要参考民意,框限民意,却不能完完全全的脱离于民意。

因为治世期间的律法,本质上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民众。

而战争年代的律法……

一切都是为了胜利!

此乃绝对的两码事!

“至于孔夫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尹烈扯了扯嘴角道:“右相,你只提其一,却不提其二!”

“孔夫子真的赞成愚民嘛?不见得吧!”

“众所周知,孔夫子的毕生理念是有教无类!”

“西周时期,朝廷专门设立了国学和乡学。其中国学分为两级:大学和小学,而乡学则类别甚多:庠、序、校、塾等等。”

“最初四夷动荡,西周的国学和乡学基本上都以教导武事为主,待到天下稳定之后,文化教育才被重视起来。”

“小学开始铺垫六艺的基础知识,大学则能够修习进阶的礼、乐、射、书、御!”

“但西周时期仍旧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黔首根本不可能入得了官学的门槛!”

……

尹烈知晓说车轱辘话是没有用的!

他必须把事实摆出来!

比如用孔夫子一生的教育理念,去驳斥所谓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方为上策!

“到了东周时期,春秋降临,战事频发,礼崩乐坏!”

尹烈环顾四方,侃侃而谈的道:“周王室势衰,诸侯并起,整个周朝的制度开始由外向内迅速瓦解,众多诸侯为了应对更复杂的国际局势,于是纷纷选择扩充人才,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贵族,有天赋头脑的平民终于渐渐拥有了进入官学的机会。”

“很快……儒家应运兴起,孔夫子本人非常赞同扩大教育范围的做法。”

“同时孔夫子提出:为了增强国力,维护统治,应当把教育推广至九州万民,哪怕没有天赋的人,也一样能够获得就学的机会!”

“而这,便是有教无类的最初理念之体现!”

“孔夫子积极推广私学,不分贵族与黔首,甚至不分国界与民族,只要有一颗求学之心,孔夫子都会一视同仁的教导之。”

“后续的春秋儒家三千弟子,分别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等!”

“孔夫子践行的有教无类之理念,不仅打破了春秋时期的国界,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夷夏之分!”

……

孔夫子为什么值得被称作先贤!

完善礼法,践行仁义都只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是孔夫子全力推行私学,为东方式的文化鼎盛添砖加瓦!

尹烈之前列举的道、礼、爱、义、法……

孔夫子的【礼】,仅在老子的【道】之下。

“综上!”

尹烈沉声强调道:“我很有理由怀疑,【论语-泰伯】中所记载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并非孔夫子的本意,而是后世弟子在论语中添上去的理念!”

论语是一部鸿篇巨著!

不仅孔夫子为其耗尽了心血,历代儒家的杰出者,都曾为论语夙兴夜寐!

即:论语乃是孔夫子和历代儒家弟子共同完成的作品!

并不能够百分百成为佐证先贤之理念的产物!

相比之下!

便能看出老子究竟有多牛逼!

【道德经】可是老子在数天时间,以一人之力快速铸就!

尔后便成了古今第一奇书!

这就是道家开派祖师的恐怖之处啊!

……

回到此刻!

当尹烈搬出孔夫子的生平以后。

周围人立即议论纷纷了起来。

尤其是儒家派系的几位大儒,纷纷点头表示有道理。

场中。

“……”

右相王绾很想反驳。

但他根本无从下口。

因为尹烈步步为营,环环相扣,摆事实,讲道理!

使得王绾完全挑不出刺来……

毕竟论语确实是儒家历代杰出者共同撰写的。

孔夫子的有教无类理念,更是人人皆知之事。

所以。

王绾只能攥紧拳头道:“秦御丞,那老子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又怎么说?”

“右相何必明知故问呢?”

尹烈有些无奈的道:“老子践行出世,寻求大道,提倡小国寡民。”

“因此,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世外桃源之理想,确实是有道理的。”

“但我华夏九州地大物博,人口高达两千七百余万!”

“所谓的小国寡民、世外桃源,尽皆不符合我大秦的国情……”

“因此右相你把老子的出世之言拿出来说事,根本毫无意义!”

……

出世就是出世!

入世就是入世!

岂可混为一谈?

“呵呵!很好!”

右相王绾踱步数下的道:“既然秦御丞想要谈我大秦的国情,那本相就如你所愿!”

王绾根本不愁国情诸事!

&n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