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小说网

零点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厚照大明 > 正文 第一百五十七章 不识好歹

正文 第一百五十七章 不识好歹(第1页/共2页)

无论是听着高台之上的杖击声,莫鸿的痛呼声,还是牟斌的不断问询声,以及莫鸿那“一问三不知”的回应,站于屋檐底下的朱厚照却波澜不惊。

此番,他让王璟与牟斌二人先对莫鸿“开刀”,因由有二。一是作为盐场总催的莫鸿恰好是一名富灶,但主要是因匡家之故,换句话说,莫鸿是“撞到了枪口之上”。

若没有莫鸿此前威迫匡左和匡右两兄弟那一桩,今日趴在高台上的主角定会另有其人。

在当下大明,无论哪一个盐场的富灶,他的“发家致富”之路其实均大致相似,尤其是两淮盐场的富灶。

明初之时,各盐场并无富灶和贫灶之分。当时,两淮运司所属的各盐场灶户,大多数均来自淮扬各府州县的民户,还或多或少拥有田地。

朝廷对灶户所生产出来的食盐严格管理和控制。灶户所制出的食盐,无论是正盐还是余盐只能由官收,不得私自贩卖。

由于煎熬盐极为劳苦,且相应的盐课更与国库收入关系甚大。明初之时,朝廷优恤灶户,采取“官支工本”之策。

亦即按照灶户煎熬盐的数额发放工本钞,以维系灶户制盐活动的稳定和确保有足够的盐课。

当时两淮的灶户,每丁每年需要缴纳十大引的盐课额,此部分即称为正盐。一大引为四百斤盐,亦即一灶丁每年需要煎熬盐四千斤上缴。

对于两淮灶户所缴的正盐,明廷给每大引的工本钞为二贯五百文。

一年下来,只须缴纳足额的正盐,一灶丁就能够获得工本钞二十五贯。

要知道,按当时的换算,一贯大明宝钞是可以换取铜钱千文或银一两,二十五贯即可换银二十五两,足以买到二三十石的米粮。而六石米就足够一名成年人一岁之用。

在当时,对于大多数的灶户来说,就算不去煎熬余盐,亦无须担心生存所需,已能够过上相对稳定的生活。

此外,当时朝廷为了尽可能遏制私盐的泛滥,对灶户所生产出来的余盐,也采取官收工支之策。余盐则以二百斤为一小引,给到每引的工本钞亦为二贯五百文。

两倍于正盐的工本钞,那些有余力的、勤奋的灶丁自然更乐意煎熬出更多的食盐,上交盐仓以换取更多宝钞。

不过,随着大明宝钞的大量滥发,其价值大幅贬值,而每引的工本钞依然维持在二贯五百文不变。灶户因此获得的收入,已远远不能满足日常生存所需。

及至成化年间,各盐场大部分灶户的生活已经变得异常困苦。

这些灶户为了生存,要么逃跑,要么将煎熬出的余盐私自贩卖,以换取生存所需的米粮。

对于仍留在盐场的大多数灶户来说,余盐也就成了他们的最大收入,自此,余盐的私自贩卖开始泛滥起来。

盐场中的少部分人,更因此与官府、盐商甚至流民搭上了关系,掌握了更多制盐工具,以及煎熬出更多的食盐,不断私自贩卖以获取大量收入,从而成为富灶。

而大部分的人,尤其是那些本就丁少家贫之户,却逐渐沦为贫难小灶,连生存也成问题。

听着牟斌所言的“杖击也不会再加于你身”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