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中。
从学堂回来,还没有进膳,景和帝便把赵寿叫到了跟前。
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大康朝开国太祖明文规定,凡宫中宦官敢参与国政者,斩之无罪。
后面的几个皇帝,即便是有亲信宦官,却也没有让他们和朝政挂钩,大部分都在宫里干点闲活儿、聊聊八卦就行了。
这也是为什么景和帝明知道宫里的各种开支不正常,也没有去管的原因——宦官们已经没有任何的事情做了,外来的油水也全部断绝,他们还没有男人的生活。如果再不捞点小钱,恐怕他们得集体把皇帝都给杀了。
这可不是开玩笑,前朝有两位皇帝,就都死在了宦官手里。
一个被乱刀砍死。
另一个活生生被捂死。
当然宦官们也不会完全没用处,实在是能力突出的,充其量在内务府和绣衣卫发挥一点力量。
比如说如今的内宫三大主管之一的周明,就是兼任绣衣卫副都督,并没有任何的行动权力,但是包括都督高敬在内,都要受他的监控。
赵寿是景和帝最亲近的宦官,这位大太监一天之中起码有六个时辰是陪伴着景和帝的。
虽然他在宫里并不直接管理多少事情,可即便是主管宫中用度的总管太监钱贤瑞,也得对他恭恭敬敬。
“你先拟个旨意。”景和帝吩咐赵寿道:“铭淇这小家伙虽然顽劣惫赖,可这一次有功于社稷,还是要多赏赐他的。”
“是!”
赵寿明了的道。
宗室即便立下了天大的功劳,也是没办法进入朝廷权力的中心的。
所以大康朝的皇帝遇到这种情况,就是大肆的赏赐。
爵位、俸禄和金钱都有。
此次裕王世子立下的功劳很大,算得上为今后数十年的户部记账、清理事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景和帝一定要奖赏。
古书里面说过,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
赏可是排到了最前面。
没一刻功夫,赵寿已经备好了纸笔,站在了旁边的小桌前,静候皇帝发话。
历朝历代,只有最正式的“圣旨”,才是由专门的庶吉士来书写,其余的“中旨”和“上谕”等,那些字大部分都是宦官们的手笔。
不过我们大明的朱八爷是个奇葩,明明自己是叫花子出身,文才和笔锋都不够,却最喜欢自己来写圣旨。
而圣旨里面,还分为了四个类别。
东汉蔡邕,也就是蔡文姬他爹,在《独断》里面写过,皇帝的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分别以制、诏的方式呈现。
但其实皇帝的诏书,一般都是三种模式,分别是诏曰、制曰、赦曰。
诏曰便是昭告天下,让所有人都知道的圣旨,非大事不出。
制曰便是基本上只给官员及其亲属、贵戚们看的内容。
赦曰其中含有浓浓的告诫、警示的味道,一般来说都不是好事。
柳铭淇这一次立功,不是为皇帝立功,而是为整个朝廷,整个天下立功,所以景和帝就不发“中旨”和“上谕”,而是选择了更加正式庄重的方式来奖赏他。
片刻之后,赵寿拿着写好的文书,给景和帝看了之后,便差人送往文渊阁。
大康朝的圣旨是有很强的约束的。
如果是“中旨”和“上谕”,那随便皇帝怎么发都行,一旦牵涉到了正式的圣旨,那么一定要文渊阁的众位丞相们都认同,才可以用圣旨的形式发出。
否则这道圣旨根本就发不下去,没有任何的效应。
这也是当初大康朝的太祖为了限制皇帝胡作非为,特意增加的一条约束。
不然一个皇帝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实在是太恐怖了,一个王朝瞬间就会玩完。
今天这事儿,是三位丞相一起看到的,当然不会反驳。
虽然另一位副相钟昶不在京里,可四分之三的人数已经同意,那么也没有问题了。
两刻钟过去,一份由庶吉士誊抄好的正式圣旨送回了景和帝的跟前。
趁着这个时间用过膳的景和帝,顺手便盖上了自己的玉玺。
“去颁给铭淇吧!”景和帝把圣旨交给了赵寿,笑着说:“这小子天生惫赖,也不知道这么早给他封赏,是不是一种揠苗助长。”
“陛下皇恩浩荡,裕王世子一定能上秉天心,日后更加效忠于王事,为我大康朝做出更多的功绩的。”赵寿四平八稳的回答道。
“我觉得日后他气我的时候肯定更多。”景和帝想起了这两天柳铭淇的表现,稍微有些头疼,“不过他要是再能做出和这一次的数字与记账法改进的功绩来,我被气一下也无所谓。”
赵寿这话也不敢接,喏然退下后,将圣旨交给了专门颁旨的宦官,宦官带着千牛卫便出了皇宫。
景和帝都是快五十岁的人了,上午认真听课了半天,现在用了膳,正是春睡浓的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