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小说网

零点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即鹿 > 正文 第四十一章 莫不是想我 努力说服他

正文 第四十一章 莫不是想我 努力说服他(第2页/共2页)


左氏温婉笑道:“将军,但凡你有所奏请,我何时有过拒绝?”

莘迩再次下拜,说道:“臣多谢太后信任,臣诚惶诚恐,愿为太后死而后已!”

却是莘迩的此议,乃醉翁之意不在酒。

甚么“阴师建议”、甚么“忠、仁之道”,都是借口罢了。

他提出此议的真实所为,不是为了别的,正是为了给他思之已久,可以用之彻底摧毁当下政治权力被高门士流绝对占有,亦即所谓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这种一潭死水的反动局面,重新打通上下流通渠道,从而给国家注入活力的“科举考试”,进行最后的一步铺垫。

为何说是“最后一步”?

阀族、高门垄断政权,已有百年之久,此乃痼疾,非大破不能大立。

“大破”,不仅仅指的是国家的覆亡,只是一个表面上国家的灭亡,导致此种僵化局面的阀族、高门没有受到损害,这仍是不行的,换个别姓的皇帝上位,掌权的依然会是这些阀族、高门,所以,还必须得对阀族、高门这一阶层进行彻底、至少也要是重大的打击才行。

不如此,就不能“大立”。

这也是在莘迩原本的时空中,为什么新的政治制度,如三省六部制、府兵制、科举制等,皆是萌芽或首创於北地政权的缘故所在,——北地历经长久的战乱,旧有的门阀士族有的被杀戮一空,幸存者亦不被胡人掌权者在意,被排斥到了政治权力的边缘,没有了什么话语权,故而新制度的建立就不像在江左,会遇到强大而不可逾越的阻力。

从而,出於此因,放到定西来说,摆在莘迩面前的,他要想推行科举制,就有一个大难题。

便是,宋、氾等阀族,尽管因为政斗的失败,现已失去了大部分的权力,可他们在定西士林中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并且宋、氾之外,那些一流、二流的定西士族,如今还大多活跃在定西的政坛与舆论界,要想推行科举制度,可以预见到,这些士族必然是最大的阻碍,可是,莘迩又不能像胡人政权的当政者一样,把反对者干脆杀掉,那样做的话,会出现两个后果,一个是,定西的人才将会急剧凋零,毕竟在如今这个文化知识被掌握在少数士族手中的时代,高门、阀族虽阻碍了时代的前进,但“华夏的文明”讽刺性地却又被他们所传承,再一个是,势必会激起定西国内的轩然大波,无论士民,都会出来反对他,就算左氏,到那时,大约也会怀疑他莘迩是不是“丧心病狂”了?也不会再无条件的支持他了,他只能黯然下台。

这就是莘迩面对的大难题。

那么,这个难题该怎么解决呢?

莘迩几年前就在对此考虑,经过深思熟虑,他认为只有一个办法,即一步一步慢慢来。

打掉宋、氾等家,是为了加强、稳固他的权力,从科举这方面讲,则是推行科举的第一步。

创立武举,循前秦举孝廉等科目之故事,开通过大规模的国家层面之考试,进行为国家选官吏的先河,是为了增强他在民间的名望和增强他在军中的势力,从科举这方面讲,是第二步。

通过孙衍、唐艾、羊馥、羊髦、黄荣、张龟等人的荐举和各地郡县的荐举,大批地擢用侨士、寒士,是为了增强他政治上的力量,从科举这方面讲,是第三步。

第一步和第三步,是从根基上动摇了阀族、高门掌握政权的局面,为科举的实行创造了一定的政治和民间基础;第二步,是从制度上,为科举的实行创造一个先例。

现下,对武考得选的武生,补加文考的内容,是第四步,是为了用超擢授官来凝聚武生中的人才对他的忠诚,从科举这方面讲,是对“制度先例”的补充,不再只考武,文也开始考了。

还有一个第五步,就是莘迩计划中的,通过宋羡此案,换掉国内主要郡县的中正,把原先的土著中正,争取半数以上换成侨士、寒士,是为了进一步增强他政治上的力量,从科举这方面讲,是以此来进一步地扩大科举之政治和民间基础。

等到这五步完成,莘迩设想,再寻个战机,打一场胜仗,挟战胜之威,压制、震慑不服,科举之制就可正式推行了。

武考制、勋官制、健儿制、府兵制、释营户为编户齐民,这几条莘迩所制,已经施行或刚施行的军事方面的新政,已极大地提高了定西部队的战斗力、战斗意志和战斗的积极性,莘迩有信心,待至府兵制和释营户为编户齐民此两条政措,得以全面施行以后,定西部队的战力肯定会再上一个台阶。

——说到底,现在胡人的军事实力虽然强大,但在兵械上,胡人、唐人并无代差,甚至唐人的兵械还更精良,如此,两军对阵,比的就是将校、军吏们的用兵、执行能力,以及战士们的战斗愿望,武考成批量地为定西部队选出了合格、上等的中低级军吏,勋官等制使定西部队的战士们充满了战斗的热情,以此两优,敌之秦、魏、贺浑邪,纵兵少之,亦何惧也?

三省六部制,这条莘迩所制的政治方面的新政,极大地提高了定西的集权与各级机构的运转效率,不与胡人政权比,与江左政权比,如前文所述,桓蒙对之也都是大为艳羡,可见其优。而三省六部制已然领先於江左、北地其它的诸国,科举此制,一旦再得以推行,成百上千入仕无门,或虽有才干,被迫滞於下吏的官员们拥有了上升的通道,两制结合,就可以测料到,定西的政坛必会由此焕然一新,迸发出勃勃生机,更会把江左和北地的诸国远远地甩到后头。

候其时也,军、政俱先进於世,纵秦之强,蒲茂再是向华夏古之圣君学王道之政,虽连胡人亦很多承认唐室是天命所在,只凭定西一地,莘迩也敢逐鹿中原,问江左鼎之轻重了。

遥想来日定西之远景,回顾眼下,宋羡的那点浮言,又算的什么?就如那四时宫中的蝉鸣,无非一时之噪。决定了不以此事影响左氏心情的莘迩,在与左氏的对答中,心绪平静了下来。

拜辞左氏,莘迩出到宫外,令御者驾车还莘公府。

到了府中,入至堂中,莘迩召黄荣、乞大力来见。

黄荣、乞大力相继来到。

莘迩埋首案上的文牍,一边重新细阅西海、沙州来的那两道公文,联系上午将此事禀与左氏时,左氏的表态,斟酌该如何给索恭、杜亚回复,并根据此两道公文中当地百姓和释为编户齐民的营户们反应情况的汇报,筹划府兵制、释营户为编户齐民在下一步得推行中要不要作些改良,一边头也不抬,问道:“景桓,西郡成弘、祁连王正等涉宋羡此案的诸犯认罪了么?”

黄荣不是宋羡此案的审官,但他对此案十分关注,且他也消息灵通,答道:“都已认罪。”

“既已认罪,就不要拖了,尽快定案。咱们定下的西郡等地的继任中正人选,你去知会一下麴令,问问他的意见,他如无异议,就及早奏报朝中,请太后定夺。”

黄荣应道:“诺。”迟疑了下,问道,“麴令如有异议呢?”

“你先看看能不能他说服,不能,你就努力说服他。”

麴爽地位尊贵,若执意反对,威逼利诱皆不好使,恐怕纵然“努力”,也会很难把他说服,然黄荣却不畏难,痛快应道:“诺。”

“大力。”

“小人在。”

“那两个肥婢给宋羡送去了么?”

乞大力不知莘迩下令送肥婢给宋羡的事,但不耽误他随机应变,即刻答道:“小人马上去查!”

“不必查了,你现在就去狱中,问问宋羡,明晚他想吃什么。”

送肥婢给宋羡,是表示对他的“胡说八道”,莘迩“清者自清”,不在乎,叫乞大力去问他明晚想吃什么,其意则不言自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