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小说网

零点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搏秦 > 正文 第二卷 归乡路远 内地思安 049章 封建-农耕-田赋-兼并-城墙5

正文 第二卷 归乡路远 内地思安 049章 封建-农耕-田赋-兼并-城墙5(第1页/共2页)

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季文子推出过类似行动,不等于季文子真的没有推出过,好比范宣子将变法著作藏于密室一样,时机不到,拿出来不合适。有可能季文子也组织编写过内容完整涉及国家与民众生活方方面面的丰富立法内容,但不方便直接拿出,需要藏器待时留作后人用,后人中却没有类似赵鞅、荀寅那样肯宣传范宣子新编刑法条文的贤能执政,所以不了了之——更腹黑些说,赵鞅所出具的以刑法出名的范宣子著作是刻意借助对方生前名气伪造出的个人版本,目的在为能够获得晋国国内某些权势不够硬核的阶层/集体支持自身正卿权威,便利赵氏在晋国中后期的六卿家族博弈中获得主动地位。这样说的话,季文子没有刑法著作岂不是太正常啦日常颁布少许新条文借助鲁君名义下达,作为一时政令使用,能不能流传到后世完全看单条内容是否合乎后世时宜,国政与政令的关系嘛,修修补补,将就能用就凑合过。何况三桓的命令就是鲁国前进的方向!三桓的家族与亲信占据鲁国的主要财富,局外人的利益之争,可争夺的事物根本也没什么好稀罕的,犯不着专门制定系统性刑法内容适用国政,那样反而不利于季文子率领季氏家族独霸鲁国。

至于‘铸刑书’又为什么会引发轰动,这件事只不过是后人眼中儒家门生认定的乱‘礼’行为,败坏了儒家老祖仲尼提倡周礼规范的‘礼治’社会,使整个天下都沉浸在利益的争夺中,败坏了人性中道德的美好,因此要将‘铸刑书’这件事钉在耻辱柱上!这种儒生书生意气陋见本身就在大大的耍流氓——制定周礼的周朝的天下难道是帝纣拱手相让来的吗?丰富和极大完善周礼具体内容、使之成为名传后世典范的周公旦本人没有率军大举东征讨逆就能安定新生周朝吗?‘礼治’的前提是有和谐安定的外部环境,国防建设与霸权没有建成,讲毛线‘礼治’?那么子产铸刑书于鼎一事究竟轰动了谁呢?其好友、晋国公族之后的叔向率先致信谴责。而叔向的屁股坐在哪里呢?叔向本人博文好记,熟捻各国国史,人称‘晋国移动史库’,这样的怎么可能不知道晋国本身就有士蒍作法开始的多次卿士作法传统?难道因为子产作法后首次把内容铭记在作为礼器的鼎器上、破坏了鼎器铭文用来记录的王公卿大夫事迹的传统、使单纯的刑法条文也能被鼎器刻下,就成了大错吗?当然不是这样的,如果子产在将刑法与周礼内容大大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新法内容不那么‘刺眼’,叔向也不会在致信子产中提到自己现在从原先的期待落寞失望地一塌糊涂,刺激到叔向的是子产居然在国力蒸蒸日上的郑国推动不利于非公室子弟掌控国家主要权势的合法条令上台!这件事不仅说明子产的志向高洁到拜托物质利益束缚到了很高的层次,而且直接背离了七穆出生的美好家世——试想,如果郑国在国际间掀起一股‘去公族化’的狂潮,各国纷纷展开类似革新,各国公族权势动摇、公室、公族子弟通通要被质疑天然食利受供养的‘特权’,叔向这样的公族子弟的后代,将会衰落到什么样的地步呢?更重要的是,首当其冲的公室又会不会因国君君权不振而整体影响力下降,影响到社稷更迭、国主更易姓氏呢?晋公室自献公的晚年错误之后,产生逐出诸公子的习俗,这样一来虚君、弱君、执政扶植傀儡的现象大行其是,叔向看在眼里,自然痛心——这可是唐叔虞开创的国家,怎么反而‘容不下’公族子弟繁衍生息呢?真的容不下吗?当然不是,作为普通民众甚至下层士大夫身份生活没有问题,可想以卿大夫的显要身份活着,真的越来越艰难,叔向本人感慨过:自从驱逐诸公子后,公族后裔衰落一支就少一支,真是‘季世(末世)’的哀叹——栾、郤、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晋诸姬姓贵族衰落,百年前胥、籍、狐、箕、栾、郤、柏、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对比实在令人心痛!真的是季世吗?对晋国公族诸姬来说的确如此。姬周的霸权已经衰落,姬晋为其代持霸权,还算扛得住四夷侵犯,维护得了周朝天下,可有如此贡献,姬晋的公族子弟却不能普遍地享受霸权红利,未免太‘末世’了

既得利益者的哀叹经由其中博学多才之辈说出口,在乱世中维护利益的嘴脸真是无耻至极!子产之所以为子产,伟大也可见一般。倘若叔向能有类似宽广爱人、普及万民的胸襟,晋国内政也不会一直掣肘其对楚争霸,致使国运长期横盘震荡、公族与外姓卿族内斗激烈;类似叔向这样的唐叔虞子弟散落在晋国和全天下的依旧有很多,其中博学多才之辈如果真的‘博学多才’,而非抱着各国史籍不撒手,企图借助‘活体书库’的能力谋取本来就强占自全体国民的民脂民膏之利,走到民众中间去倾听心声,把蛋糕做大做强,少盯着考虑分配方法自觉委屈,欲求不满,下层诸晋姬子弟依旧有脱颖而出的机会,不至于眼见晋国这条破船修补到最后,被魏、韩、赵三家分裂彻底——姬魏与姬韩可都是外来的非晋之姬,难道他们也随着晋国公族诸姬的衰落而衰落了吗?显然没有。争气这种事,要看自己努力的!

如果儒生眼中的周礼与‘礼治’治国的典范落脚点在于令类似一国的起初的既得利益集团能够不问世事变迁、始终按阶级‘合礼’地分配全体国民劳动成果的多数,这件事无论如何都是丑恶地!因为这就是在令下层民众在极易饿死人的年代活活饿死!强逼着饥饿的民众作出人食尸解饥的违背人伦道德的罪恶举动。尤其类似仲尼这样祖上从被宽恕的先朝余孽国度宋公室所出、逃难来鲁这种周朝本朝超高度正统国家作大夫的现象,根本就不应该出现!哪里轮得到他执政鲁国、重建周礼呢?

关于正统性的讨论,如果真的要严肃起来对待,没上秤前大家表面上嘻嘻哈哈,几斤几两都好商量,可称量到最后,千斤万斤都测不出具体水平!

无论叔向这样的人平时多么尽忠职守,看上去如何正常,都不能掩饰他披着人皮伪装出来的险恶狭隘心肠。守小节,亏大德,这种事当真要不得。生活在信息极度丰富的社会中,还是要积极提高自身修养,擦亮眼睛,拒绝受某些听上去道理满满的‘邪典’蛊惑,作出错误判断,耽误人类个体本应健康积极的人生。

再说儒生跟着附和孔子批评子产的事,鲁国最终虽然是被楚蛮灭亡的,可在子产时代,真正有被楚蛮灭亡的直接邻近楚、晋两国的郑国!像鲁国这样还有齐国这种置身事外自安的超级大国可以在关键时刻依托的国家,内部又有吃空国家的三桓为自身利益积极奔走,国际环境还处在第二次弭兵会盟后的整体安定中,当然滋生仲尼这样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士大夫楚蛮那种真的会动不动灭国以完成取代周朝霸权地位的顶级强国,铁拳没落在鲁国身上,当然不会晓得痛啊!

所以仲尼才能把各种典籍涂涂改改,使之扭曲而符合自身价值观:看吧,没有按照周礼行动的国家,越过越差劲,原因就在于错误越积累越多,最终积踵难返,衰落乃至败亡,小朋友们排排坐,等着周王室的福音,分好果果,过自家的小日子是最好的呢,虽然没有做强的机会,但起码不会亡国失去社稷啊——问题这事儿和非周分封帮扶的楚蛮子说得着吗?人家自称楚王国锤烂无数周朝子邦,吓得郑、卫、陈、蔡、宋、鲁等二流强国都在瑟瑟发抖,庆幸自己没被灭掉迁走宗庙礼器,逼得子产这样的贤人变祖宗成法救亡图存,一介出身原罪的外姓大夫,就靠上下两片嘴打动蛮楚那样的外来强权‘敲门’?属实搞笑了:儒生根本没资格非议子产!

再说晋国范宣子为什么将著作藏于密室这件事,赵鞅如何得到的不多求问,姑且认定范宣子是个不甘寂寞的大卿士,空有安定国家的抱负,但还得看其他晋国正卿的脸色汇总意见办事,所以先写好成文,待以后再发布,只要小心不让人发现就好啦。毕竟人人都知道范宣子祖上士蒍作法开始,这个家族血脉就以重视法治著称,只是历来都没有后辈郑国子产那样有种,敢于把刑法铭在鼎上令国人辈士庶皆知。这一步确实落在下层,致使本来启示子产作法的老牌晋国卿族,在范宣子时代虽能先手更新刑法,但却晚期铸鼎——且由赵鞅所造,着实不够fashion。

但晋国多次变法在先、后启魏韩赵三晋在成文法典上不断变动扩充为庞大细密法律体系的事,却是不争事实。

自晋献公时期士蒍作法-晋文公亲作被庐之法-晋文公时期郭偃作法-晋灵公时期赵宣子作法-晋景公时期范武子作法-范武子的孙范宣子作法藏室被赵鞅取出铸铁鼎,历时六次晋国大型刑法革新,终于到了外来卿族势力空前强大的时代,尤其赵鞅本人长寿无比,更是重新振兴赵氏、久久霸占晋国执政大权,之后各卿在自身家族领地布法革新,当然用不着强力推动一整套加诸于晋国全域的立法存在啦:还不是卿族吃空了晋国基业,晋君沦为吉祥物一般的存在

&n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