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扫地僧
“岩岩路径入空蒙,中有幽人旧日宫。野草败垣供暮雨,断碑古木管秋风。山川融结千年秀,天地包笼一世雄。从此不须高索价,高名过眼总飘蓬。”
此诗描绘的正是中岳嵩山南麓少室山。
少室山山势陡峭峻拔,有三十六峰。诸峰簇拥起伏,如旌旗环围,似剑戟罗列,颇为壮观,有的拔地而起,有的逶迤延绵,有的象猛虎蹲坐、有的似雄狮起舞,有的若巨龙睡眠,有的如乌龟爬行,峰峦参差,峡谷纵横,颇为壮观。
登上山顶环顾四周,草山碧绿,林海荡漾,云雾飘渺如临仙景。灵霄峡、大仙峡、褂冰崖、水帘洞、回音楼等,景物天成,引人人人胜。少室山的南面,山姿很象古人戴的忠靖冠,所以又有“冠山”之名。
少室山顶宽平如寨,分有上下两层,有四天门之险。
从山南北望,一组山峰,互相叠压,状如千叶舒莲,所以唐代有“少室若莲”之说。
主峰连天峰为嵩山最高峰,山北五乳峰下有声威赫赫的少林寺。御寨山西有水柜一处,人称“小饮马池”,水量能供万人食用。
据说在当初有西方僧人到中土来,善好禅法,颇得中土皇帝礼遇。中土皇帝敕就少室山为佛陀立寺,供给衣食。寺处少室山林中,故名少林所以得名“少林寺”,意为“深藏于少室山下密林中的寺院”。
达摩主持少林寺后,四方学者闻风皆至,徒众数百。这样,大量的民间武术者都充当了少林寺的杂役。在达摩主持少林寺时,就已经有一些会武术或其它技能的青少年子弟被剃度为少林寺小和尚了。
当年达摩终日静坐,不免筋骨疲倦,又加上在深山老林,要防野兽和严寒酷暑的侵袭,在传经时,他发现好些弟子禅坐时间久了,昏昏欲睡,精神不振。为了驱倦、防兽、健身、护寺,达摩等人仿效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锻炼身体的各种动作,编成健身活动的“活身法”传授僧人,此即为“少林拳”的雏形。
此外,达摩在空暇时间还练几手便用铲、棍、剑、杖等防盗护身的动作,后人称之为达摩铲、达摩杖、达摩剑,以后,他又吸取鸟、兽、虫、鱼飞翔、腾跃之姿,发展“活身法”,创造了罗汉十八手。后来经过历代僧徒们长期演练、综合、充实、提高,逐步形成一套拳术,达百余种,武术上总称“少林拳”。
后来,少林寺方丈为了保护庙宇的安全,从寺僧中选出身强力壮、勇敢灵巧或善于械斗者组织成一支专门队伍。最初,他们的任务是护寺,以后,寺僧参与了政治活动,寺养僧兵,形成武僧。客观形势要求武艺向精湛的技击方面发展,开始了有组织的、严格的僧兵训练,操练棍棒。
每日晨光曦微,武僧们同起而习之,夏练三伏,冬练三九,长年不断,刻苦练习武艺。
“赫!赫!赫赫!!”百多武僧整齐有力的吐气开声,汇聚成的强大声波从习武场传来,虎虎生威,气势不凡。能站在这里晨练,都是各个不凡,动作划一,冲劲十足,从动作上看,勇而有力,硬而不僵,简单实用,绝无花招。从招式上看得出是少林炮拳。
追风炮、卧心炮、飞云炮、连环炮、迎面炮,冲天炮,一招招施展开来,虎虎生风,威气逼人。
此拳要求“内要提,外要随,起要横,落要顺,打要近,气要催,拳如炮,毁敌身”。久练出拳如炮,威力无比。
地面上坑坑洼洼,却是极有规律,每人脚下两个坑,身前身后各一坑,内行人一看便知,是长年练武留下的。
不远处,隔着一堵墙,正有一些小和尚爬在墙上,一脸羡慕地看着这些正在练“少年炮拳”的武僧,恨不得自己也能像这些武僧一般习练武艺。
“哎呀~”一个小和尚看得太入神,掉了下来,摔在地上,发出一声惨叫。
“慧法,慧法,你快醒醒!”其他小和尚看到摔在地上的小和尚一动不动,连忙下来,摇了摇身体:“不好了,不好了,慧法摔死了!”
~~~~
迷迷糊糊之中,唐晋听到好像有人呼唤着自己,缓缓睁开眼睛,就看到一个慈祥的白须和尚正端着一碗药要喂自己吃药。
“阿弥陀佛,佛祖保佑,你能醒来,再无生命之危了。”老和尚道。
唐晋则是露出迷茫之色。
怎么回事,自己不是正在观看武僧练拳么,怎么现在躺在床上,还有人给自己喂药,没多久唐晋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