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小说网

零点小说网 > 玄幻小说 > 旧日音乐家 > 《旧日音乐家》正文 第三卷总结及请假

《旧日音乐家》正文 第三卷总结及请假(第1页/共2页)

大家好,这里是继“复活”之后又连滚带爬写了四个月的胆小橙。

《旧日音乐家》是去年425开书的,和第三卷完结时间相近,不知不觉这书写了一年了,截止今年425的字数应该是160左右。

这个更新量和其他作者相比应该略显手残,尤其3月份后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指断更),不过站在自己这种工作状态下来看,我觉得至少在写作态度上没有辜负自己。

嗯,作者目前的精神状态维持得尚可,没有比“复活”写完的时候更拉胯。

先说個决定,在动笔写第四卷之前,我终于决定先把开头修一遍了。

为什么之前没修一是因为,网文没有什么修文的必要,不是大忌那么严重,就是单纯没什么意义,有修文的时间不如早一天恢复更新,修2字的开头不如多更2000字二是因为,尽管前面骂声一片,但这扑街的原因,和他们所说的“开头写得太垃圾,没上架就把人毒跑了”没有关系。

第二点估计有些反直觉,但数据没有骗人。

聊下最难以启齿、从来没聊过、我自己也看不懂的数据。

这现在的收藏是80000多(最近一万是白银萌大佬砸的),最高订阅第一章是6000多。

是个什么概念呢。

首先,说明前面并没有那么多的读者弃书,第一卷的吸引力是合格的,对于新人作者而言。

问题出在接下来。

按照作品不好不坏的平均转化率,高订6000多的话,应该会有1000的追订,3000上下的均订(也就是精品徽章),啊如果写一年能熬成精品我这种新人作者一定做梦都在笑。

但实际上我现在的新章节追订只有300,我的均订只有1600。

按照一个正常作者的成长规律,第一卷肯定是笔力最弱的没错,第三卷、第二卷肯定是比第一卷好的

可我的数据是从第二卷才开始掉的,第三卷也掉得比较厉害。

我也不知道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应该是全追书率最低的作者了(哭)。

但为什么现在还是要修开头啊,我单纯想让之后新弹出的骂人消息少一点

因为对于一个在数据上找不到动力的作者来说,想坚持下去的话除了自我心理建设,就是几位大佬的支持和更多读者的评价了。我这人精神内耗比较严重,有时搬砖晚上回来打开电脑准备开码,叮咚来那么两下,就算删了评或怼了回去,也会直接在屏幕前愣个半小时

修改内容主要在第一卷,主要涉及被喷得比较凶的人物动作、对白、描写、被杠的细节等方面,不会对剧情造成影响,追读到后面的书友不用回看(打算重刷除外)。

一切所做都是为“能坚持下去”服务吧。

回到第三卷总结。

《d小调第三交响曲》是马勒作品中最能反映尼采哲学的一首,体现了马勒对于《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超人”精神的顶级理解。

这部作品的主旨思想,百度百科就不粘贴了,我的个人理解是这样:假借“描绘大自然”之名,描述世界从空无的混沌起始,先经过从无到有的突破,又低级的植物变为高级的动物和更高级的人类,最终升华为天使和爱的启示的过程。

或一言以蔽之:“升得更高”。

所以说,没有哪部音乐作品的内核有马三这么“密教模拟器”了,没听过马三的教主人生是不完整的()。

这最初在设定力量体系时,将辉塔的主体攀升结构设定为六重门扉,就是我在马勒《第三交响曲》六个乐章的结构中得到的启发,而马勒将原计划的第七乐章删除,放到了《第四交响曲》,也是对应了第七重凡俗生物无法打开的穹顶之门。

在全书中,这一卷的特殊性就不言而喻了,而“夏日正午之梦”的命名,注定了整卷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的剧情都要全部以梦境的方式呈现。

想要写梦境的话应该是什么感觉呢,我也没写过,最开始是试着归纳了一些关键词:比如恍若隔世的时空感、如梦似幻的氛围感、时断时连的抽离感、被隐藏的理性人格、高涨的艺术激情,以及,梦境醒转时如气泡破裂的突如其来

所以最先想的是,要不要在结构设计和章节命名上搞点特殊化。

这么一想,在这一卷我对“结构”的执念就深起来了,甚至为了表现不真实的梦境,放弃了现实化的“写作结构”,而是采用了艺术化的“曲式结构”,大致按照《马勒第三交响曲》的篇幅比例来分配剧情:最长的第一乐章是第一部分,第二到第六乐章是第二部分,两部分章节数大致相同,尾声做适当的自由延长。

如果把终章的加更当作两个数字算,在数量比例上它们是54:10:10:12:12:14,基本达到了我之前对“曲式结构”的设想。

直接用第一乐章第二乐章+编号+副标题这样的命名方法,之后应该都不会再有了,也算是一个不同的尝试。

其次尝试就是调整了主线叙述方式。

以往的处理方式,都是音乐线和神秘线交织推进,虽然音乐与神秘最后都交汇到了一起,但事件其实还是分开的,比如“巨人”卷烦恼先完成快闪,后与幻人战斗,“复活”卷先写范宁探索遗址,再写卡普仑完成首演。

总得来说是线状叙事结构,音乐推一段,神秘推一段,交替进行。

这一卷则是“轮状”叙事结构,线索是从四面八方往中心涌过来的,就像梦境中纷至沓来的睡眠群象。

到了结局时,所有东西撞在一起,音乐演出中夹杂了所有的所有。

以往音乐会我直接写曲子是怎么演的就行,最多加一些听众或演奏者的心理活动,而这场音乐会,光我大纲里列出来的要收的线就有:

1《第三交响曲》的音乐描写本身;2“谢肉祭”仪式的整个伏笔回收;3范宁内心对梦境的解析;4范宁终于晋升邃晓者;5裂解场伏笔——琼与“绯红儿小姐”的对拼;6“瞳母”、“失色者”、“裂解场”的后期线;7手机伏笔——特巡厅和范宁的收容竞争;8狐百合花伏笔——解决波格莱里奇的压制威胁;9吕克特大师、露娜与夜莺小姐的结局:南国的历史投影

就这样,每隔几百到一千字,就拉一根牵过来的线引爆一个,坚决不做无聊的打斗注水,全部都是为了实质性推动出结果,然后,迅速地结束,感情一到最高潮,就马上像气泡破裂,尾声不要留太多文字余地,别让读者把情绪全释放出来了,梦醒了肯定要有点失落感嘛

想是这么想的,但可能也就是这么放飞了,所以订阅一直在掉

不过,总归是连滚打爬地写下来了,这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

最后一点特殊的尝试,就是卷首语中的关键词,在剧情各处频繁地重复出现。

“爱是一个疑问,而渴慕者总以暴力与田园诗作答。”

对吧,上文中几个关键词,估计大家都张口就来了

以往像第一卷第二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